【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提起自己所从事的街道工作,天津市南开区委嘉陵道街道工委书记徐锦春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就要时时刻刻勇挑重担;她说,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要始终牢记“以民为本”的初心;她说,做让百姓满意的“老街道”,就要在不断创新中让大家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党建引领树正气
“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工程’。要把街道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必须用党建来引领。”徐锦春对此体会颇深。她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抓实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就抓住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作为街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必须带头学、带头干,带领同志们凝神聚力,把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实在。”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徐锦春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列为街道党工委的“第一要务”,党政一班人首先要在学深学透学实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支部的学习和检测。徐锦春更是以身作则,30多次到支部、社区开展宣讲,通过剪报、情景式党课等多种形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居民群众中“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在她的建议下,天津市南开区嘉陵道街道党工委制定出台完善《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划出街道干部开会、调研、财务等工作“红线”,用制度推动监督,以监督促进正气。
为了让辖区内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嘉陵道街在南开区首创“红色驿站”,站长由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借助共建单位资源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群众项目。徐锦春创新在职党员管理方式,在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积分”制度,发放“服务积分卡”,每月选定一天作为“在职党员活动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社区宣传栏提前发布活动主题,组织在职党员参加活动,并将党员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设定星级党员评比指标,形成示范带动、动态管理的社区党建新氛围。
送活动进企业,送服务进楼宇,积极推进党群共建,今年以来嘉陵道街新建立两个非公企业独立党支部,打造了乐谷大厦党群服务中心。当了解到慧谷大厦内75家企业的25名党员没有统一的党群服务阵地后,徐锦春亲自带队多次深入现场跑企业、跑调研,订规划、建制度,目前,慧谷大厦党群服务中心正在顺利建设中。
身处社会治理第一线,徐锦春提出“战区制、主官上”的要求,带头解决突发问题,做实各类敏感时期的稳控工作。2017年7月,群众反映罗江西里6号楼南侧有多处私搭乱建,部分居民利用违法建筑私自售卖货物。徐锦春得知后带领街道干部立即行动,在3天之内依法依规拆除11处违法建筑、违章圈占及棚亭,周边居民群众拍手称赞。筹建中的天津蓝河光谷项目毗邻云龙里社区,有些居民对“光电子产业园会不会有辐射、有污染”心存顾虑,不理解、不支持。徐锦春与街道全体工作人员对小区302户居民逐户走访,针对居民提出的光电子项目7个方面的问题,召集建管委、规划、审批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对百姓诉求全部当场解答和解决。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为嘉陵道街科技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服务群众善创新
现场访民情、跑调研,她左脚脚踝同一个地方数年内两次骨折;维稳工作压力最大时,她曾带病24小时坚守在一线,连续一个月没有回家。2015年腊月二十九那天,满脑子工作的徐锦春摔伤右腿,膝盖伤处肌腱断裂露出了骨头……春节后一上班,刚做完手术才几天的徐锦春,又一瘸一拐出现在街道办事处。徐锦春把工作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
为了更及时呼应和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徐锦春在嘉陵道街实施了“处级干部包片、科级干部包社区”的联系制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为目标,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登记、协调、督办和反馈,将服务地点搬到居民家中。
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通江路3号院和5号院如今已是危陋平房,与它一墙之隔的祥平园2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又给房屋安全添了隐患。接到群众反映后,徐锦春亲自到现场察看,发现项目建设确实导致部分平房墙体开裂。群众安全无小事。她立即与区建委、开发商反复协商,并将情况及时反馈到南开区相关部门。今年,这两个院落被列入南开区首批棚户区改造项目。事情虽然有了着落,但她依旧没有放下心来,还一直牵挂着尽快改善这一社区居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在她的协调下,一下雨就积水、入冬没有暖气的问题都陆续得到了解决。面对居民群众送来的锦旗,徐锦春笑了:“所有的辛苦与疲惫都在那一瞬间散去了……”
服务群众要更贴心,徐锦春总在琢磨新点子:在全街开展“点亮微心愿,争做圆梦人”品牌活动,在16个社区征集居民“微心愿”287个,目前已“圆梦”101个;在社区开展“嘉陵好人”评选和事迹宣讲,以“集爱心换好礼”“旧车公益置换”等特色活动,推动文明行为深入人心;在辖区内让3199名残疾人在重度护理补贴、养老保险补贴、精神病人免费就医用药、提供无障碍设施等政策中得到救助;创新救助形式,推行“六网联动”的扶贫助困体系,连续8年启动“爱心一对一慈善救助”工作,千余家企事业单位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募集爱心善款近60万元,构建了多点互动的良性救助模式,走出了一条社会化参与救助的新模式。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