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艺术大家的引领作用,传播讲授中华优秀文化的精义,培养艺术创作高端人才,在高原之上助推高峰人才作品的培育和创造,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国务院参事室支持下,开办“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讲习班希望建立一个高规格的艺术教育交流公益平台,以此来带动学术界、文化艺术界从教治学的风气,并期望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追索中华文化心灵轨迹
“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可谓名师荟萃、群贤毕至。讲习班设有诗词班、书法班、人物画班、花鸟画班、山水画班,导师分别是叶嘉莹、沈鹏、傅熹年、孙机、陈祖武、马振声、程大利、郭怡孮等多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学员由导师提名、组委会审定,每个小班10人左右,共计50人,其中既有国家级专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也有屡获全国大奖的青年才俊,既有年近古稀的资深名家,也有“80后”艺坛新秀。
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在“认识文物,加深对诗词、书法、绘画的理解”讲座上,从古代诗词中的兰花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兰花的文物考证比较讲起,呼吁大家理解传统文化要注重实情实景,严谨踏实,端正艺术创作的态度。孙机认为,虽然是研究诗歌、书法,我们也要注意到它们背后物质的东西。他举例说:“我们要了解古人在那个时代,写的字为什么那么多样,这跟他的写字条件分不开。唐朝开始有了高坐具,但是还没有完全在社会上普及,完全普及要到宋朝,到了宋朝真正是桌子椅子都齐全了,纸也很讲究了。”
“书法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线,点、横、竖、撇、捺、提、折、钩,永字八种笔法,八种笔法最基本的从一点开始,任何一笔你都要从点开始,这八种笔法都是心灵运行的轨迹。”书法家沈鹏先生讲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艺术传统,传达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奥妙所在。
当今文艺创作从业人员数量日增,文化、文艺产品数量递增,人民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消费能力快速增长。“怎么样能够在巨大数量之下,真正留下这个时代好的作品,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因文化自信而其命惟新,因高峰期索而涤沙烁金,因传世之义而矢志三精。”这是冯远分享给学员的思考,“我们需要学会善于在生活中发掘提取鲜活的素材,以激发独特的创意构思,以小见大地体现中华思想理念、美学精神,学会赋予作品丰富隽永的内涵,而非简单地将课堂写生移至乡间而代替了深入生活;我们需要有宽阔的胸襟、厚积薄发的巧思和充沛的艺术想象力……”
打磨锤炼当今艺术语言
画家程大利围绕山水画的创作讨论问题,从构图、韵律、节奏等方面讲授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意境的打造。他引导学员运用恰当的方法向前人学习。“第一个,是临摹与研究古代经典作品。一是读懂作品,二是局部与整体的临摹,三是了解作品的笔法、墨气、丘壑。最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技。第二个,要继承传统精华,用笔与用墨,虚实与留白,审美与风格,要从古今中外各类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
在中西方融合的语境下,实验水墨、新水墨、新工笔等形式层出不穷,展览大尺寸的要求对视觉冲击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些画家把水彩画得像国画、国画画得像水彩……针对目前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些普遍问题,画家马振声围绕“当代人物画创作与经典意识”展开讲座。“我们上学时候用花青、洋红,那时候稀缺极了,现在用得少了,工具、材料、形式、技巧等新的东西多了,我觉得我们可以采取新的东西,比如先进的科技、形式手段,包括照相机,都可以用,但它是我们的工具,是材料,艺术作品在于‘情’,在于情感和精神的表达,不在于‘新’。”马振声说。
画家郭怡孮撷取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题目之一荷花为例,给学员讲授画荷经典、荷之精神,并与学员一起写生,一幅幅地比照学员的作品,给予指导。
“荷花早上起来开的时候是先从芯开始往外开,到中午开大了;晚上并的时候是从外面往里并。”郭怡孮分享自己对荷花细节的观察,“这种自然美的形态通过你的理解以后去表达出来,跟定点死镜头照出来的东西真的不一样。”
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加强研究和艺术创作以外,通过讲习班的形式为社会尤其是为培养年轻人作贡献,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探索。“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目的是发挥艺术大家的引领作用,致力于在高原之上培育高峰,为国内青年艺术家提供学习进步、开阔眼界、交流互鉴的机会,推动艺术领军人才与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通过艺术大家的“讲”与艺术创作骨干的“习”,薪火相传,为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于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