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浙江织里:聚焦基层治理 着力民生福祉

    作者:本报记者 方曲韵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3日 03版)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作为浙江湖州民营资本起步最早、活力最强的城镇,织里中心镇区聚集了45万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是浙江省的30多倍,而全镇编制内干部不到200人,社会治理力量捉襟见肘。

        高速发展的同时,织里镇面临着人员结构、产业矛盾、治理滞后等问题凸显,这个以童装生产著称于世的小镇,在社会治理领域宛若“大人穿童装”,发展受到影响。

        近几年来,织里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基层治理,着力民生福祉,推动改革创新,祛除社会治理顽疾。

    多元共治巧解“千家结”

        在织里社会治理改革中,矛盾调解要找“平安大姐”。

        利济西路160号,是平安大姐工作室所在地。这个特别的工作室为织里架起一座纠纷调解立交桥,打开了一个个缠绕难解的结。

        “这些年我在织里赚了钱,总想着为这片土地作点贡献。”来自辽宁海城的工作室发起人徐维丽说。来自9个省份的24名企业老板娘组成的平安大姐工作室成为织里镇纠纷调解领域的一张名片。

        徐维丽拿出厚厚的工作台账给记者看,里面清楚地记录着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解时间、地点、案件类别和调解人等情况,除此之外还记录了平安大姐的调解心得。

        徐维丽印象最深的一次调解发生在2017年年底,当地一家服装厂的负责人跑路,引发31名员工集体讨薪。平安大姐及时介入,利用老乡关系迅速联系到负责人母亲,说服她筹集资金发放薪水,最终化解了矛盾,确保工人们能够回家过个好年。

        “解决这类纠纷,不是为了把跑路的抓回来,目的还是要让员工拿到钱。”织南调解中心主任姚明海对此非常认可,“她们使调解工作更有温度和活力,与政府调解形成有效互补。”

        以新调新,以新助新。平安大姐工作室是近年来织里镇政府鼓励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一个缩影。

        平安公益联盟、新居民和谐促进会、地域性商会等一批社会组织不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矛盾和纠纷就地解决,新老织里人关系越来越融洽。

        “通过引导社会组织项目化、常态化,满足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最终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姚明海说。

    智慧治理织就“安全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童装产业逐步壮大,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压力大、消防隐患多等问题在织里越来越多。

        2006年,织里的童装企业连发两起大火,解决消防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当时的童装企业大多采取一楼店铺、二楼厂房、三楼宿舍的“三合一”作坊式生产经营,生产、生活、仓库混为一体,火灾发生无处逃生。

        织里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一方面,引导“三合一”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现“生产生活水平分离”,将生产楼层与生活楼层之间的楼道用钢筋水泥封死,在室外安装消防连廊和逃生梯。另一方面,开始着手规划建设童装生产园区,引导童装企业生产进园区。

        在织里镇消防教育体验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火灾照片仍然在提醒织里人,安全问题不容半点马虎。

        2013年,湖州智慧织里项目被列入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织里基层社会治理从此有了最强大脑。

        俞雁斌是利济街道一名基层消防监管员,每天都要穿梭在他负责监管的童装企业生产车间,检查消防安全情况,将发现的隐患或违法行为实时拍照并上传系统平台。

        “以前上路段检查需要带安全监管记录本,烦琐复杂,现在只要拍照上传就可以了,及时又便捷。”俞雁斌说。

        消防关键在防、重点在灭。织里镇消防大队监控室的屏幕上,一个个植入了芯片的智能消火栓显示在电子地图上,这是消防大队研发推广的智慧用水系统。

        “利用移动终端,消防员在消防车上可以实时接收指挥中心行动指令,并能使用动态地图导航。”大队长靖成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实时位置标注、出警车辆运行轨迹、500米内消火栓和自然水源、重要建筑位置等信息都能主动进入界面,大大提高了灭火作战效率。”

        这是织里镇推进智慧织里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今年6月,湖州智慧织里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织里基层社会治理上了一道道“安心锁”。

    打好基层宣讲“温情牌”

        每天早上7时、中午11时和下午5时,织里镇34个行政村的近千个广播喇叭中都会准时传来王金法的声音。从1969年1月1日吴兴区织里镇广播站的第一声开始,王金法一干就是49年,是织里镇家喻户晓的广播员。

        王金法每天必做3件功课:看报看新闻联播,参加镇里会议,到基层了解情况。他的笔记本圈圈点点做着语言转化的标记,会议术语变成了通俗易懂的乡音。

        2010年,王金法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同年,吴兴区投入500多万元,打造覆盖全区8个乡镇、162个行政村的基层广播宣讲阵地,均以“王金法广播”来命名,面向田间地头农民群众建起了区、镇、村三级广播宣讲栏目。

        除了“王金法广播”,织里还有一档面向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的广播节目,叫“车间好声音”。浙江布衣草人服饰有限公司机修工张晓华是节目的兼职管理员。“服装工人眼手不停,只有耳朵是闲的,听车间好声音是一种调剂。”张晓华说。

        “平时工作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自从‘车间好声音’开通,工作心情更加愉悦了”,来自安徽歙县的陈师傅在织里打工10多年,第一次在车间里听广播格外兴奋。

        为了更好地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员工精神生活,2012年起,织里镇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在5200多家童装企业安装调频广播器10400只,宣讲收听辐射面超3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王金法广播”已宣讲11万余期、165万多分钟;“车间好声音”已宣讲2600余期、31.2万多分钟,受众有40多万人次。

        (本报记者 方曲韵 严红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