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
在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景区,一望无际的黄沙成为旅游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畅游沙海,为广袤无垠的沙漠和奔涌不息的黄河所惊叹。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几十年前,这里是被称为‘天上不飞一只鸟,地上不长一棵草’的死亡之海,常年流沙侵袭,黄尘蔽日,沙漠成为悬在中卫人民头顶的一大祸害。”参观车上的工作人员介绍起了沙坡头的治沙历程,“后来,深受沙害困扰的中卫人民探索出的‘麦草方格’治沙法,成了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治沙魔方’。”
汽车停在了一座座沙丘之间的道路旁,记者看到,道路一边是只长出零星草苗的黄色沙漠,道路另一边却在黄沙中长满了茂盛的绿色植被,植被下方还可以看到已经腐化的方格形状麦草的痕迹。
“将麦草扎成一米见方的方格扎进沙子里,可以固定住流动的沙丘,在麦草方格里播种草籽、树籽,让绿色生命扎根沙漠,麦草腐化后形成一层‘沙结皮’,既是植物生长的养分,又进一步固定了沙丘。”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外援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唐希明说。
20世纪50年代,中卫市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跌路,为保护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无阻,治沙成为最严峻的考验。治沙需要先固沙,然而,最初尝试过的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等固沙方式,都在一场大风过后宣告失败。
“麦草方格的出现是个偶然。”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农民将麦草和铁锨放在了沙子里,一夜过后,铁锨已经被风沙吹走消失不见,但麦草还留在了原地。治沙研究人员受到了启发,便由此进行大量实验,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最终发现,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
长期从事治沙防沙工作的唐希明还发明了一种“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过去植树,一边挖树坑,沙子一边垮塌,加上水分的蒸发流失,树苗成活率很低。”唐希明一边演示一边说道,“这是一种‘干’字形铁制工具,只需用末端卡住树苗根部,点在麦草方格中央,两手扶上横杆,脚踩住下横杆,往沙里一扎,一棵树苗就栽好了。”不扰动沙层,不造成沙层水分流失,这种造林器可以把苗木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大大提高沙漠造林的效率和树苗成活率。
在沙区治理过程中,中卫市大力培育沙区产业,实现了利用性保护,创造了林科一体化、林景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果一体化的产业与治沙相结合的模式。“‘五个一体化’拓展了群众生产生活空间,有效地改善了沙坡头区工农业生产条件,为繁荣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中卫市林业生态建设局副局长李宏然说,截至目前,中卫北部168万亩沙区,已治理利用面积达147万亩。
如今,腾格里沙漠东南沿的6万亩沙漠光伏产业园区,已形成了宁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沙化土地较为严重的南山台子,打造了16万亩以枸杞、苹果、红枣为主的特色生态经济林,筑起了一道守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大漠、黄河、高山、绿洲的壮阔美景,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昔日的荒山沙漠变成了瓜果飘香、游人如织、产业丰富的绿洲,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宝藏。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