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稳投资:补短板强动能拒绝“大水漫灌”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1日 14版)

        图为浙江长兴县捷通水运集装箱码头。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带动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稳投资不是单纯地推高投资增速,而是要补短板强动能,实现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统一。

    1.从三个维度看投资增长5.5%

        5.5%——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579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1—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如何看5.5%的增速?如何看投资增速同比回落?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经济的维度看,投资增速放缓是发展必然,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已明显下降。中国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在投资增速放缓的同时,从投资质量的维度看,投资结构变化亮点很多。“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升,民间投资持续加快增长,部分补短板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高级统计师王宝滨表示。

        今年4月份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逐月回升。1—7月份,制造业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0.5和3.5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2%,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4.9个百分点。

        1—7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月民间投资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且领先优势逐月加大,一季度、上半年和1—7月份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高1.4、2.4和3.3个百分点。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说明投资结构在优化,内生动力结构在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告诉记者。

        “一季度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快速回落是导致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6和15.2个百分点。”王宝滨指出。

        刘爱华分析说,多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直保持20%以上的高位运行,从发展阶段看,高基数决定了基建投资增速势必逐渐放缓。从短期因素看,各地方今年以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合规性、合理性的审查,对一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行清理规范以及提高环保标准,短期可能会造成项目的延迟,长远来看对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是有好处的。

        看增速,既要看当下,更要看长远。从发展的维度看,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指出,要把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下半年随着政策的落实落地,随着项目审批的加快,基础设施有望企稳。”刘爱华强调。

    2.稳投资要补短板增动能谋长远

        9月5日,贵州省遵义市发改委发布消息:遵义市中心城区至桐梓县区间,将再建一条高速公路,设计路线全长73.5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估算投资117亿余元。

        据介绍,遵义市中心城区至桐梓县高速公路沿线的茅石、枧坝等乡镇,目前交通状况较为落后,但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的枧坝镇,以良好的植被、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以及秀美的峡谷风光等闻名。修建这条高速公路,对优化贵州高速公路网络,加快遵义都市圈建设,支撑区域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乃至“大扶贫”都具有重要意义。

        稳投资,拒绝“大水漫灌”,要补短板强动能谋长远。强调把补短板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着力点,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之举。

        数据显示,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0%—30%,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确实存在着许多短板。补短板仍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

        短板在哪里,扩大投资的导向就指向哪里。聚焦基础设施的短板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领域。

        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两大板块投资趋势来看,由于加强债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基础设施意向投资增速回落有一定客观性。但是当前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结构优化趋势较为明显,民生投资、绿色投资等领域项目增速较快。

        制造业意向投资虽然增幅回落,但由于减税降费系列政策、工业产成品价格持续上涨等推动上中游制造业利润明显改善,加之技改升级投资需求旺盛,制造业意向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意愿态势良好。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投资占比稳步提高,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速减慢,显示投资结构调整向好发展。

        1—7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增意向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例分别为5.8%、14.2%、27.7%,同比分别提高2.1、4.2、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中,同比增速较快的行业是核辐射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增速均超过60%。占比前三位的是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占比分别为36.1%、26.1%、12.8%。

        “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目前都出现企稳迹象,而且从企业利润和企业信心来看,都能够支撑制造业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刘爱华表示,房地产投资方面,从先行指标包括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这些指标来看,能够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总体上,投资下阶段有可能呈现企稳向好。

    3.激活投资的内在活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5%。民营经济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因此,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保持回升态势,今年1—7月民间投资增速比整体投资增速高3.3个百分点。各级政府通过抓放宽准入、抓政策支持、抓营商环境、抓信息服务、抓产权保护,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据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严鹏程介绍,过去几年促进民间投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下大力气破除各类隐形壁垒,解决好民间投资“不能投”的问题;二是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企业,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解决好“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四是引导民营企业通过PPP模式规范参与基础设施等补短板建设,解决好“不知道往哪投”的问题;五是推动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提升民间投资的“安全感”。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下,民间投资已成为我国投资的主力军,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2726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前不久刚刚发布的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237家,比去年增加了11家。在互联网等前沿领域,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当前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问题仍然不少,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领域对民间投资进入仍存在隐性门槛,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仍然存在,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严鹏程表示。

        “中国经济的潜力很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非常大,空间也很大,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必须下决心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指出,目前,国家在降税,以及降低“五险一金”、物流、能源电力、土地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成本高企问题还比较突出,一定要下大力气把成本切实降下来。同时,要加强实体领域的创新,重塑我国实体经济的优势,由原来的靠低成本、低价格,加快迈向中高端质量和性能,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尽管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不断落实,民间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整体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强调。

        9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活力,要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正向激励机制,营造鼓励担当、宽容失败、积极进取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本报记者 张翼)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