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7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 第184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

    新旧动能转换及实现路径

    作者:张红凤 吕杰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6日 07版)

        河北唐山海港开发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高质发展。图为开发区一家镀锌钢板生产企业的质检员在检查产品质量。新华社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内生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新旧动能转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纵观人类历史,起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蒸汽动能作为主要动力替换了人力,实现了经济发展动能的第一次转换,极大地加快了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英国开始由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并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石能源及电能等新兴能源的使用逐渐替换了旧动能,使得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并确立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领先优势。以信息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风能、光能等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的能源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电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崛起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开创了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历次工业革命的演进都是以转换经济发展的动能为基础,推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的出现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由此引发了生产方式、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特征的变化。目前从全球来看,各国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传统能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日趋凸显,各国都开始了对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探索。在今年7月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目前,我国资源禀赋状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劳动力比较优势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人口红利逐渐缩小。同时,资金、土地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日益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弱化。一系列的新变化表明,依靠大量劳动力及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要素价格上涨、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挖掘技术进步的红利,不断探寻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应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应着力优化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推动传统生产要素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流动,进一步挖掘传统要素潜在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应重点培育人才、知识、信息等新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研究人员的空间集聚与知识共享等,整合传统要素与创新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扩大内需,提升产品质量和引领消费升级。一方面,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由“乡”到“城”的转变。同时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充分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实现消费总量的飞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产品供需结构,实现供需均衡的精准匹配。同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生产向提供高质量产品方向发展,实现消费质量的提升。

        提升对外开放度,构建有利的全球价值链。一方面,应统筹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全产业链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应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机遇,发展新贸易,开拓新投资,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形成国际分工新格局,为中国实行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强化制度供给,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一方面,应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着力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政府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适应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制度体系,如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符合新产业用工特点的就业及社保制度、对新兴经济领域突发情况的快速处理制度、完善产业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多主体长效联动机制等,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序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张红凤 吕杰,均系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