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

    作者:李慧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5日 15版)

        【创意港】

        近期,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成为众多观众口中的热点。全网播放量突破133亿,更是让这部剧成为年度电视剧市场的“爆款”之一。宫斗戏,在《甄嬛传》结束的七年后,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复兴起来。这两部剧的热播,甚至带动了故宫和横店影视城的旅游行业,故宫的延禧宫更是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热门景点。

        然而,一方面是剧目的热播,一方面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表面视觉功夫做得很到位”“剧情仍是软肋”“在同一个题材上面无论再怎样创新,也翻不出太大的花样来,只会让观众审美疲劳”……质疑背后,人们对于国产电视剧市场精品创作的关切清晰可见。

        对于某一个具体剧目的争论,我们姑且不谈。然而,对于文化市场的活跃和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我们则不得不议。

        市场经济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以效率为核心,而对文化产业而言,效率包含着物质与道德两个层面。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所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道德基础的引领作用。因此,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双效统一”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市场缺陷”的纠偏。文化企业的经营,文化产品的生产,都要将此作为底线。

        另一方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是对市场效益的抛弃,更不是对市场的无奈和妥协,而是要通过社会效益的正向效应,实现对市场的塑造与引领。实践证明,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二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实际上,“精品”和“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在市场大潮中,不断创新,打造精品,成为检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能不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则成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运行成败的标尺。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将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我国人均GDP就超过6000美元,而在2014年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文化消费缺口约为3.7万亿元。存在缺口的根源就在于国内文化市场原创内容不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产业以内容为王、创意制胜。面对文化市场高质量原创产品、知名品牌匮乏的短板,应深化改革,在市场层面,以转型改制、重塑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改革的重点,一离不开政府,二离不开市场,要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做出新的谋篇布局。在市场层面,要以转型改制、重塑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改变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的局面;而在政府层面,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

        诚然,打造文化精品,需要沉心静气,摒弃浮躁,需要坐冷板凳的定力和耐力。面对市场的风云突变,不少人认为,“买”容易,“创”太难,因此转而走向国际市场,进口成熟的文化产品。实际上,购买一个现成的节目,成本要比创造一个新节目的成本高得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提升文化原创力,绝非简单移植作品就可解决。

        一言以蔽之,提高“原创力”,需要加大对“原创”的包容和支持力度,要为“原创”提供一个足可以腾挪、试错的空间。这不仅需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还需要在立法和法制层面做出新的探索,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为真正的原创产品保驾护航。唯有此,才能让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原创作品脱颖而出,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餐桌”提供更丰富的食粮。

        (作者: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