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60周年,一个多民族家庭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记者见到萨仁其其格的时候,她的多民族家庭成员都忙着为旗庆文艺表演排练节目。今年58岁的萨仁其其格是一位鄂温克族女性,身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慈祥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
多个民族融情到一家
“我是鄂温克族,我爱人是蒙古族,他身上还有鄂伦春族的血统,小姑爷也是蒙古族,儿媳妇是汉族,我的大家族中还有达斡尔族。”谈起自己的多民族家庭,萨仁其其格很自豪。
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被称为我国的三少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中国成立之时,他们还处在游牧狩猎的原始生产生活状态。1958年8月15日,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60年来,惠泽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阳光雨露,沐浴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鄂温克族自治旗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201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5亿元,是1978年的291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1.1亿元,是1958年的7535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48元,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581元。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生活在多民族大家庭中,萨仁其其格感觉像生活在百花园里,每个人都是一朵艳丽之花。去年,萨仁其其格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儿子白智勇和汉族女孩代行吟结婚了。
刚当上妈妈的代行吟是南方人,嫁给白智勇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善良:“认识老公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鄂温克族,公婆都非常关心我,聚会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活跃的气氛让我陶醉其中。”
喜事在萨仁其其格的家族里接连不断,两年前从大洋彼岸来了位洋女婿。萨仁其其格的达斡尔族外甥女毕力格去美国留学后,认识了电脑工程师约翰,并与他结为连理。萨仁其其格的多民族家庭有了国际元素。
因为爱,多个民族融情到一家;因为爱,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传承非遗,将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萨仁其其格回忆,1978年,她在辉苏木中心校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倾其半生年华。岁月如梭,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土飞扬的土路逐渐被平坦畅通的柏油路代替,农村牧区都已通电通水,家家户户的生活越变越好。
如今,鄂温克人告别游牧生活,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但祖祖辈辈遗留下的传统手工艺却渐渐被人淡忘,这是萨仁其其格不想看到的,她希望用下半生找回被淡忘的民族记忆——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
2015年,萨仁其其格联合5名妇女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达刊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在一间狭小的地下室开启了她的圆梦之旅。2016年,一个好消息传到了耳边。旗政府投资建设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向非遗传承人、高校毕业生和工艺师伸出了橄榄枝。听到这个消息,萨仁其其格很快将工作室搬到创业园,并成立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合作社就像我们手艺人的家,我会尽己所能,将手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牧民哈斯其木格是萨仁其其格的表妹,更是她多年的老友,听说表姐在做非遗项目,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现在是市五畜绳非遗文化传承人。
今年,萨仁其其格不仅把非遗项目带到了校园,为学生现场指导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她的合作社还代表呼伦贝尔市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她暗下决心要将这条路走到底。
(本报记者 高平 本报通讯员 张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