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中巴农业合作长出金麦穗

    作者:本报记者 姚亚奇 温源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6日 01版)

        【一带一路·五年来】    

        如同千年前的商贸队伍一样,6年前,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由北京出发,踏上新丝绸之路,开启了希望之旅。

        今天,巴基斯坦已有230多个杂交小麦示范点。从小农场主到科研示范基地,杂交小麦种植面积已有3万亩。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国家。小麦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3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但其单产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小麦育种技术。

        2012年以来,中化集团发挥下属公司中种集团种业对外合作优势,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先后与巴基斯坦、孟加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的协助下,北京农业科学院二系杂交小麦技术在巴基斯坦的合作试验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白沙瓦农业大学2017—2018年的田间试验中,二系杂交小麦种子实现了最高增产50%以上。发给农民试种的杂交小麦种子,有些还达到了产量翻倍的效果。经过前期约120余份杂交组合、230多个种植点的适应性鉴定,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较当地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达到24.4%,得到了当地社会高度认可。

        “我从去年种了中国的杂交小麦之后,产量比以前高一倍多,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白沙瓦瑞吉村农民弗里杜拉,是这批杂交小麦的试种者之一,种植杂交小麦为他带来了增产增收实效。

        白沙瓦农业大学教授穆罕默德·阿里夫告诉记者:“通过中国杂交小麦,可以大量生产杂交小麦的种子,又不需要太多劳动力进行辅助。”

        “合作中确实遇到很多困难。”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说,中国杂交小麦刚到巴基斯坦,就遭遇了水土不服。

        面对当地气候特点、种植制度与国内的差异,中化集团和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面向巴基斯坦的育种团队,建立了与巴基斯坦气候相似的云南元谋杂交小麦育种基地,专门面向巴基斯坦进行定向选育。他们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委员会、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开展密切合作,引进了一批当地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适宜当地的强优势杂交小麦品种创制。

        “通过与当地企业讨论,并积极争取当地科研育种单位的意见,我们决定向北部和中部麦区挺进。”张胜全说,“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2017—2018年度有了比较好的效果,增产50%。”

        巴基斯坦佳德农业公司是最早将中国杂交小麦引入巴基斯坦的企业。公司总裁沙鲁克·马利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佳德农业公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

        中巴双方共同努力,在巴基斯坦全境各个小麦生态区,先后布置了近200个示范网点,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以上,整体示范效果显著。在适宜区域,中国杂交小麦平均增产达24.4%,初步具备了在巴基斯坦进行产业化的先决条件。

        面对小麦增收,弗里杜拉满怀喜悦:“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了。我建议亲戚朋友也来种。”

        过硬的增产数据,使得巴基斯坦农业科技界对中国杂交小麦技术高度认同,将杂交小麦视为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升的重要选择,并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积极响应。

        白沙瓦农业大学先后两次组织国际会议进行中国杂交小麦研讨,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专业团队参与合作,并提议推动建设中巴联合研究中心,希望引入并实现中国杂交小麦技术在巴基斯坦本土化,并成为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桥头堡。

        (本报记者 姚亚奇 温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