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一对母女在车站候车。孩子的妈妈因为不满丈夫要把苏北乡下的婆婆接到城里来长住,要领着孩子回娘家。一位卖花的老阿奶听见她们的对话,就掏出一张生日贺卡,恳求她们帮忙带到上海邮寄。原来,老阿奶的生日就在中秋节,儿子在上海定居多年,但从未在这天回家探亲。每年中秋节前夕,老阿奶就请人在上海以儿子、儿媳的名义给自己寄生日贺卡。面对此情此景,孩子的妈妈若有所思,随即打消了回娘家的念头。
这是锡剧《今又中秋》的主体情节。8月12日,在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舞台上,江苏省的五部小戏联袂演出。其中,就包括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出品的这部《今又中秋》。
“我们推出这部小戏,目的就是呼吁现代人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来尊敬老人、关爱家人,不忘来路,守护初心。”《今又中秋》艺术总监、堰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华坚宏说。
近年来,惠山区盘活区域思想文化资源,理顺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推进思想文化传承工程,不断激发思想文化自身的活力与魅力。
“岁月难磨黛色青”,这是国学大家、惠山之子冯其庸给紫藤题写的一句诗。
在惠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脉深邃,底蕴厚重,有着“岁月难磨黛色青”的特色与品格。
1、冯其庸说:“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
激活文化基因,延续传统文脉
冯其庸学术馆位于惠山区前洲街道锦绣园南侧,是一栋透景式现代建筑,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学术馆集中介绍了冯其庸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艺术追求和文物收藏等。
“学术馆的建成不仅是家乡对先生学术成就的重视,也是我们国家和时代对先生学术成就的尊敬。”2012年12月9日,在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在致辞时说。
也就是在开馆仪式上,当时正处米寿之年的冯其庸介绍说,自己3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后来在学术和艺术上的追求、爱好,待人接物上的准则、规范,都是在家乡打下的基础,“我是这个家乡的农民,又是这个家乡培养我进入了读书的领域”。
冯其庸对家乡的这份深厚情谊,惠山人倍加珍惜。展馆资料显示,2009年10月,前洲中心小学四(7)班全体学生给冯其庸写信,表达敬意,“自从读了您的故事,您的专题片,我们自豪着、感动着、感慨着。你把自己的人生拓展得如此丰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在冯其庸学术馆,有一张前洲街道党员教育实境课堂2018年课程安排表,其中包括“为中国人说‘中国’”“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新途径”“一卷红楼万古情”等内容。文脉的传承就在这点滴间交汇,成为一条奔腾的长河。
“国学是我们文化传统、思想传统、民族智慧的精华,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在冯其庸学术馆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着他的这句名言。
玉祁街道东傍前洲街道,这里出了一个孙冶方。
今年是孙冶方诞辰110周年。不少人冒着烈日酷暑,来到位于玉祁街道礼社街121号的孙冶方纪念馆,缅怀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这是一座清代晚期建筑,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临街而建。展厅里,展出了孙冶方手书的临终遗言。他明确死后将遗体用于医学解剖,不举行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但不反对同事“对我的经济学观点,举行一次评论会或批判会。对于大家认为正确的观点,希望广为宣传”,对于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观点,“也希望不客气地加以批判,以免贻误社会”。
“孙冶方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孙冶方一辈子强调价值规律,并不是有人想象的那样现在已经过时了,恰恰相反,在我们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评价道。
而作为孙冶方的故地,惠山区(前身为无锡县)是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曾经诞生过我国第一批亿元镇、第一个亿元村。当前,在深化改革开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征途上,惠山区不断迈出新步伐,着力高水平打造协同发展引领区、智能制造示范区、城乡建设特色区、绿色发展生态区。
“新时代的惠山人,要激活、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传统之精神,开时代之新篇,以对历史、社会、人民的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实现新作为。”惠山区委书记李秋峰表示。
2、薛暮桥说:“我很想做个学者,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
呵护初心,扬起红色的帆
薛暮桥故居跟孙冶方纪念馆同在一条老街上。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他们俩是同族兄弟,同是经济学家。
在薛暮桥故居,有关于他心路历程的实录。女儿薛小和曾经问父亲的身份究竟是共产党员还是学者,薛暮桥回答:“我很想做个学者,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薛暮桥的家乡,深入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不断激活红色记忆。
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无锡西北乡陆区桥小学集合,前往溧阳。鉴于战局出现新态势,他们在途中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凭着对党的信念,边流亡进行抗日宣传,边寻找党的组织。跨越苏、皖、赣、豫、鄂五省,行程千余里,历时一个多月,这支出发时七八十人的队伍,沿途不断发展至130多人,最后分别抵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
“一次小小的长征”,当年亲历者、作家菡子在谈及这次行程时如是说。
而首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的,正是惠山人。1935年5月,为了消除彝族百姓对红军的误解,在红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的陆定一撰写了一份布告,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从这首“布告诗”开始,“万里长征”成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专用名词。
如今,位于惠山区堰桥街道天一社区老陆巷的陆定一祖居,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惠山人。
今年4月13日,由10家机关单位和两家金融机构组成的惠山区红帆党建联盟宣告成立,目的是进一步创载体、强机制、聚资源、补短板、促实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建联建模式,提升机关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成为基层欢迎、组织认可、影响广泛的党建品牌”,这是红帆党建联盟的目标。
3、俞斌说:“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争先恐后,汇聚起感人力量
在惠山,强银娣这个名字是响当当的。在担任洛社镇文化站站长的30多年里,她让只有一室一桌一人的“被遗忘的角落”荣获全国先进文化站,并受邀在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交流会上发言。退休后,她个人出资组建“大运河合唱艺术团”,帮助70多位老人实现“舞台梦”,排练大型锡剧《焦裕禄》《江姐》,并在全区义务巡演,同时还出资10多万元帮扶5名失学儿童完成学业。在这期间受到的委屈,都被她摁下了,因为本色不改。
“这些年来我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困难群众的生活美起来,这些都让我乐在其中。这就是我的‘致富经’。”强银娣这般表露自己的心声。
在惠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好人,是号令,是风尚,是共同的追求。
惠南社区推行一项长期性社会公益活动,名为“猪小乐”计划。大家都可以申请领取“猪小乐”储蓄罐,平时将零钱存入,一旦“喂胖”了,志愿者将进行清算和登记,汇聚起来,用于帮助辖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今年72岁的“中国好人”俞斌,是惠山区堰桥中学退休教师。自1994年以来,他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善款,捐助了全国各地600多名素不相识的孤儿和贫困孩子,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是俞斌的座右铭。
而冯其庸生前始终惦念着好人邓季方。他说自己年少时最难熬的是早秋青黄不接的日子。只有南瓜可以充饥,有时自家种的南瓜还不够吃,邻居大婶邓季方就将南瓜送上门来,让他和家人不至于饿肚子。在冯其庸学术馆,有邓季方的一张照片,神情朴素、祥和。
善如阳光,毫不犹豫。更多的惠山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人之为人的底色,就像邓季方一样,被尊重,被铭记。
——7月30日,中央文明办在吉林长春发布“7月中国好人榜”,惠山人强银娣榜上有名。在惠山,她是第20位“中国好人”。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