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夏忠平没想到,他会被村民喊作“垃圾干部”。
这个称呼的由来,与三年前发生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场深刻“变革”有关。三年前,这位村干部为此难以释怀,三年后,这个称呼已成为甘南各族干部群众努力打赢环境整治攻坚战跌宕过程中的一个见证。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段。费孝通先生说,甘南是“青藏高原的窗口”,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就是这个窗口和跳板,曾因长期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传统生活习俗等原因,备受环境问题的困扰,垃圾成山、污水乱排、滥砍乱挖,原本美丽的甘南生态告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国范围内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广泛实施,使甘南人意识到,改善甘南生态环境的任务已十分迫切,必须下大力气破除顽疾,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席卷而来。
有改变才有未来
2015年5月,甘南州委州政府正式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发出了“视线之内无垃圾”的号召。
“开玩笑吧!”“怎么可能?”从干部到民众,多数人心里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巨变,或不在意,或在心里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2015年5月5日,甘南州委在州府合作市中心的露天广场上,召集千人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州委书记俞成辉语气急促:“甘南州本就自然条件严酷,对外发展上矮人一等、短人一筹。如果再不把环境整治好,我们凭什么去吸引投资、靠什么去推动发展?”满满一广场的人,听着州委书记振聋发聩的号召:“我们必须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场攻坚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将改变甘南的城乡面貌,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甘南的未来!”
事后,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干部马志明说,在那场大会上,我们打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的斗志被点燃了!
各级干部们率先行动起来了,他们身体力行,每周带头走街入户捡垃圾打扫卫生。
这时,前头提到的一幕发生了,驻村干部夏忠平带头上街捡垃圾时,村民们说:“现在干部都没事儿干了,整天捡垃圾,捡垃圾的干部就是‘垃圾干部’!”
还有村干部在村民家里擦窗玻璃,村民坐在椅子上抽烟玩手机:“你是干部嘛,你来给我打扫是应该的。”现在这位村民回想起当时的心态,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但最初,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要求百姓养成新的卫生习惯难度可想而知。
“不难就不叫革命了!”主抓这项工作的甘南州住建局局长扎西才让和他们的同事越挫越勇。他们制定详细的路径和规划,多角度同时推进发力。很快,《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分片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把手负责制”、“一月一排位、一月一通报”等制度多管齐下,变革在逆境中顺利推进。
有卫生才有尊严
对甘南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人这样开玩笑:“一楼是畜牧局、二楼是人事局、三楼是粮食局。”这种说法源自村民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放粮食的住宅格局。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许多居住环境卫生问题,居所内气味混杂,蚊蝇很多。
2015年,甘南开始以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为突破口,集中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州县两级政府整合发改、住建、扶贫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包使用。在乡村开启人的居住环境和牲畜养殖分离工程,将牲畜集中到养殖场统一管理,并且硬化路面,通自来水、通下水道、建起冲水厕所和浴室。
拉咱村村民洒老给记者看了他家的洗澡间:“这个好着呢,4个灯一开就热了。这个方便得很,舒服得很。”甘肃人喜欢说“好着呢”,一句“好着呢”,是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和卫生环境整治工程的最大肯定。
大绍玛村村民当子加现在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整个人看着也很有精神。每个周二、周五他会跟着村干部一起打扫全村卫生。当子加说:“谁说农民就代表着脏?我们要有尊严地生活。”
三年来,甘南已建设了1003座生态文明小康村。街道整洁、院落精致,甘南的乡村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传统民族村落里渐渐有了现代化的味道,绿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一次,州委一位领导和家人在一片草原上搭帐篷度假,产生的垃圾还没来得及马上清理,就被环保意识极强的村民“抓了现行”。领导一家马上按村民要求收拾起垃圾并打扫干净。事后,这件事被有些戏谑地传播开来,这位领导却非常愿意成为被群众监督的对象。甘南人的生态观念已变被动为自发自觉。
干净之上才有风景
环境改善带来的影响还在朝更深远的方向延伸。
甘南地理风貌多样,景观众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本应是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却长期受到限制。草原丰美,绿色之中却夹杂着白色污染,实在是大煞风景。
“不打扫房屋怎么请客?”州委书记俞成辉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干净之上才有风景。”
“视线内无垃圾”,一句说起来简单的话,实现起来却不容易。难以置信的是,记者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走过了甘南合作、临潭、卓尼等地,行程数百公里,视野内几乎未见到散落的垃圾。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旅游无垃圾,甘南人说到做到了。
旅游天堂呈现了它本该有的样子,游客便纷至沓来。去年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超过千万人次。
临潭县冶力关镇的鸿福农家乐已经营业十几年了,老板王万寿说,近几年生意越来越好,年收入已经从几万元达到20多万元。一家6口人,女儿负责做饭,有时10岁的外孙女放学后也兴致勃勃地跑来帮忙上菜。问起老王生意兴隆的秘方,他兴奋地说一要卫生,二要实在,一盘手抓肉要装得满到快溢出来。老王又想了想,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游客多。去年老王盖起了新房子,床位已达到近百个。老王觉得,建设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是一项以一顶十的做法,值。
八角乡庙花村的锦芳客栈在旅游旺季也是日日客满,老板娘冯锦芳做菜好吃,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庙花村的几十户农家乐和公司合作,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升级,咖啡酒吧一应俱全。山村里的旅游经济已经迈出了初步的产业化步伐。冯锦芳感慨:“我现在是明白了,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
甘南人努力守护的这片纯净天地,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中挺起了一座生态脊梁。
(本报记者 尚文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