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拥有3000多年冶炼史、100多年工业发展史的湖北省黄石市,因矿建厂、因企建市,采矿经济贯穿了几千年发展历程,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繁华,同时也留下了资源枯竭的现状,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黄石市为修复生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已初现成效。
1、生态修复,积极补救历史创伤
黄石市铁山区光彩山属大冶铁矿的排土场,由露天采掘所废弃的矿渣、废石、废矿等堆积而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高度约40~60米。治理前,一年四季尘土飞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隐患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致3家厂矿企业关闭,地方政府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灾、清淤等工作。
为解决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欠账难题,原国土资源部批准黄石市为湖北省当时唯一的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2012年,黄石市铁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分三期实施,治理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概算总资金16.29亿元,其中,申报中央财政资金10.59亿元,地方配套资金5.7亿元,随后,原国土资源部下拨黄石市启动资金1亿元,运用该启动资金主要治理铁山区光彩山一期项目,治理面积1648亩。
在实施试点过程中,黄石市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依据各地的客观条件,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园则园、宜渔则渔”的原则确定利用方向,实行各具特色的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模式。
通过治理,治水方面拆除了沿江非法码头106个、泊位123个,建立四级河长体系,新建污水管网160公里,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基本结束污水直排江河历史。
同时,治山方面也成效显著,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关闭露天矿山130余家,复垦工矿废弃地5万余亩,获批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示范基地。
黄石市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关停取缔“散乱污”“十小”企业,强力推进环保技改,确保企业达标排放,空气质量逐年向好。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编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有效实施。绿化方面尤为突出,共栽种当地刺槐5万多株、其他绿化景观树4000多株,新增林地775亩,建设用地873亩。
2、城市转型,建设绿色黄石
黄石市重生态,可持续项目实施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上下通力,打造了一批绿色工程、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了生态修复。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栽林木成为景观,原来的废石场现在变成了市民的休闲旅游乐园,扬尘和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容市貌和城市视觉景观均有提升,特别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东方山风景区,增加了旅游效益,促进了铁山区乃至黄石市旅游业的发展。
整理出的873亩建设用地,可获得土地收益1.15亿元,示范工程治理出的土地,招商引进了中国英利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黄石铁山50兆瓦太阳能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年产值5400万元,年实现利税1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60余人,增加了当地农民和城镇居民收益,促进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黄石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结合项目开发了挖掘低效、闲置废弃地用地的潜力,缓解了“保红线、保发展”的压力,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转型。
2013年以来,黄石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打破“资源诅咒”,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铁山工矿废弃地上举办的生态园博会,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据统计,黄石市完成了总复垦林地775.03亩,有效改善了矿山环境,提高了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增强了滞尘、吸污、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和护坡固土、涵养水分作用,同时改善了视觉景观。
现在,黄石因矿山而致的“伤痕”渐渐抚平,过去的荒坡,当下已是草木葱茏。霞湾榴红、柳堤闻荫,青山复现,七彩花田、凌波步道、花鸟湿地……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展开。近年来,黄石市坚持“穿新鞋、走绿道”,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绿色黄石”正迎面而来。
(本报记者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