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一科学研判定位精准、指向明确,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意义。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运行的稳中有变,有利于我们廓清思想迷雾,坚定发展信心,抓住主要矛盾,实现稳中有进。
审时度势,冷静看待稳中有变。近一段时期以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政策方向、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引起了一些社会舆论的疑虑和担心,十分有必要戒急戒躁、客观冷静、厘清认识、达成共识。稳中有变深刻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法,稳是总态势、变是新形势,稳总领变、变提升稳。科学认识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变的层面是经济运行层面。中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经受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考验,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其先进性。需要因时而变的是基本制度在新时代的运行方式。第二,变的内容是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它们有的是制约中国经济升级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新表现,有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主动排查化解的新问题,还有的是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输入型冲击的新挑战。第三,变的突出表现是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今年7月,美国宣布实施对我国部分出口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引起中美经贸摩擦,并持续对中国施压,受到中国的坚决对等反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反映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激烈交锋和持续博弈。由此可见,外部环境明显变化,既有突发性和严重性,又可能存在长期性的趋势,我们要应对和适应这种变化。
坚定信心,从容适应稳中有变。稳中有变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客观态势,适应稳中有变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延续稳的底气在于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增长稳,201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已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二是生产稳,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工业增长总体平稳,服务业较快增长;三是消费稳,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同比实际增长6.7%,加快1.3个百分点;四是投资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五是就业稳,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六是收入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6%。适应变的信心来自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起步良好的发展成效:一是新动能加快成长,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1%;二是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对中东欧16国进出口增长14.7%,高出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6.8个百分点;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方面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去库存方面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4.7%,去杠杆方面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31元,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3%。
练好内功,主动把握稳中有变。千变万变,内因是根本。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的确定性与变的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一是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从坏处准备,把握主动权,科学分析错综复杂形势,充分考量各类不利局面,统筹协调各种力量,有效规避风险挑战,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二是要练好经济基本功,抓住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坚决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三是要以改革引领变化,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四是要坚决扩大开放,以高度的自信,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携手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促进世界繁荣稳定。五是要夯实社会民生基本盘,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强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深社会稳定工作。
主动适应和把握稳中有变,既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又要担当有为、狠抓落实。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作者:曹萍,系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