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星期日

    意大利学界、政界人士:

    美挑起贸易战不得人心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晓晨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08版)

        【特别关注·中美经贸摩擦】

        针对美国政府近日公布的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的行为,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亚洲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阿莱西亚·阿米奇尼撰文指出,自美国政府挑起贸易战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担忧。文章认为,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源自对中国经济高速、高质发展的不安,这种零和思维不仅不会使美国“再次强大”,反而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更将对现有世界经贸关系和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造成破坏性影响。

        阿米奇尼认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行为,产生的弊端将远远大于所谓的潜在利益。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最终导致美国政府采取错误的关税政策,但令人遗憾的是,以关税作为保护主义手段无疑是最过时和最无效的战略选择。早在1930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1028名经济学家签署请愿书抵制该法案。法案通过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进出口额骤降50%以上。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是导致美欧之间的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高位衰退至1932年历史低位的催化剂,而伴随这一衰退的则是大萧条的开始。

        阿米奇尼在文章中指出,美国政府必将为其不得人心的贸易战举措付出高昂代价。加征关税将提高美国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美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更将提升消费品价格,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受冲击最严重的将是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并将产品销往全球的企业。因为很多产品在中国大规模生产,而一时很难找到替代品,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严重伤害美国中小企业。尽管美国商务部宣称对华征税产品清单中不涉及消费品,绝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和资本设备,但成本的上升无疑将转移至产品最终价格,进而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反制措施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何种影响尚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美国零售联合会近期评估的那样,美国的进出口商都将陷入窘境。

        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引起欧洲企业普遍担忧。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仅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迫使中国在降低美国汽车进口关税、购买更多美国产半导体、允许美国公司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上作出让步。美国政府的这一既定目标已经令欧洲企业感到恐慌,甚至将会对特定行业产生破坏性影响。短期看,欧洲在上述领域的企业感受到巨大威胁,认为自身或将被排挤出中国市场,而许多欧洲企业正是得益于中国市场的繁荣才能获得发展。从中长期看,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批评和不满反映出特朗普有意在“美国优先”原则下重新构建世界贸易体系,这将严重危害基于规则和非歧视的现行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体系。

        意大利政府同样质疑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刚刚上任不久的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此前曾在华任教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入研究。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贸易保护政策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美国不可能长期以这种方式同世界所有国家作对,也不可能以这种方式保护美国国内所有产业。与之相对应,自由市场原则才是国际经贸关系的主旋律。

        杰拉奇认为,美国当前实行的选择性加征关税政策仅仅是一种短期战术武器,以作为谈判筹码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保护本国特定产业,但同时也必将付出代价。他认为有必要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意大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估。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杰拉奇认为,即使美国继续坚持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也不会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升级产生任何决定性影响。“中国仍将继续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产力提升进程。例如在高科技领域,当美国决定对中国加以限制后,中国仍然制造出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对中国这样一个具备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国家而言,美国的加征关税政策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再如,对于大宗商品,中国很容易找到进口替代国,从巴西进口更多大豆就是明证。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高调或许是他不得不作出的决定,以显示出对本国某些行业的保护,从而换取更多民意支持。”杰拉奇同时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仅仅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中美合作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中国在许多领域可以帮助美国实现发展,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美国既需要中国投资,也需要中国的经验和技术。

        (本报罗马8月11日电 本报驻罗马记者 陈晓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