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星期日

    “消暑图”里饮清凉

    作者:傅裕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2日 09版)

        消夏图(中国画) 刘贯道

        竹梧消夏图(中国画) 仇英

        江亭避暑图(中国画) 沈周

        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中国画) 董邦达

        莲塘纳凉图(中国画) 金廷标

        水阁纳凉图(中国画·局部) 佚名

        【艺境观象】

        南宋时,有位退隐庐山的文学家,叫作周紫芝。酷暑之下,长日漫漫,燥热非常。某一天,他穿着薄衣服,摇着短扇子,斜躺在床上,居然在炎炎白日之下睡着了,并且做得大梦一场,惬意非常。梦醒之后,周紫芝才知道睡梦当中曾经雨急风骤,快意消暑。随即感叹道怪不得睡得如此深沉。于是,便诗兴大起,提笔写下一首“消夏诗”——《减字木兰花·雨中熟睡》:“快风消暑。门近雨边梅子树。昼梦腾腾。急雨声中唤不醒。轻衫短箑。林下日长聊散发。无计医贫,长作云山高卧人。”

        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的古代,炎炎夏日如何安度,确是一件颇费思量的难事。疾风骤雨虽可解暑,但可遇不可求,松荫林下虽能纳凉,但终究难以日日得之。因此,降温纳凉,祛热消暑,不仅是古人在酷暑中的迫切愿望,也是千百年来古人在漫长夏日中的追求之一。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过夏天的呢?他们到底有什么小妙招呢?其实,这些都记录在“消暑图”中。

    1.高卧取冰

        如果要找一幅与周紫芝的“消夏诗”契合的画,那么,今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元代刘贯道所写《消夏图》似乎最为合适。

        从题材和风格而论,据扬之水考证,这幅《消夏图》展现的并非典型的元代风格,而是更多地具有宋代风雅气息。此画左密右疏,对比强烈。有趣之处有三,颇为“消暑”。其一为“闲适惬意之风”。此画左侧密植芭蕉、梧桐和竹子,枝繁叶茂。竹旁横置一榻,一高士头覆乌纱、身着燕居之服、袒胸露腹、赤足横卧,左手拄画卷,右手持拂尘,正在榻上纳凉,颇为潇洒闲适。榻旁置一桌,榻后为一屏风。画右侧有两名女子持长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

        其二为“画中画之雅趣”。高士榻后的屏风之上,另有一画屏风。此屏画中,依稀可辨一位老者坐于榻上,小童侧立于旁,另有两人似在煮茶,意趣卓然。画中之画屏当中,又现一张屏风,其画为悠然山水,亦显幽远。这种“画中有画、屏中含屏”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极为喜爱的表现手法之一,颇为有趣。

        “魏晋之猜想”之趣为其三。此床榻上有花枕,后面竖着一件醒目的乐器——阮咸。扬之水认为,画中人物或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更为有趣的是,此榻旁不远处有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里有夏果数枚。

        北宋时,六月曾往终南采冰,以供当朝之用;至南宋,改取河冰。刘克庄曾在《乍暑一首》中说:“南州四月气如蒸,却忆吴中始卖冰。”可见夏冰入盘取凉降温,冰凉鲜果解暑,实为古人纳凉消夏之美事。在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中,也有展现。

        金廷标选取杜甫诗意入此画,“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此画中右上角绘茂密竹林,清爽宜人。竹下摆一方桌,旁边斜倚公子一人,身着燕服,姿态悠闲,半躺半卧,神情放松。对面有一女子,携童而来,执扇笑语,自然恬淡。人物面前正是一湖碧水,荷叶田田,荷花正美,一派夏日风光。

        全画笔墨工细、人物自然,气韵流畅、典雅恬淡。尤为特别的是,方桌上所摆之物,时令鲜果藕节俱在,旁又置一山形物,似为冰盘。冰鲜瓜果之乐,既能消暑,亦能得凉,如杜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之述,可令人得以管窥“消暑之乐”。

        明清两代,藏冰存冰、夏日取冰之事已十分普遍。宋代以来出现的售冰者,在明清之时也普遍出现。在明代,关于卖冰有着详细的记载:“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绵衣盖护,燠乃不消。”此类记载在江南尤其普遍,苏州地区商贩“在三伏时节必然行卖冰之事”,通常用两个铜盏叠碰,发出声响进行叫卖。

    2.林荫消夏

        元代刘贯道在《消夏图》中,绘有芭蕉、梧桐和竹子。以竹林、梧桐等入画写消夏之意,亦为历来“消夏图”的常见手法。也可以说,这些植物的出现,既可以用来表示消暑纳凉的环境,也是画家文人心境的表达。

        在武汉市博物馆藏明代仇英的《竹梧消夏图》中,整幅画面设色古雅,格调清新。此画近处绘亭台池塘,远处为隐隐青山,中间为葱翠竹林和梧桐,尽显山色空蒙的幽旷景象,让人心生一丝淡淡的凉意。

        疏竹之间,二位高士相对而坐,倾心交谈,神态洒脱,清逸淡定。竹林之畔,梧桐树下,一凉亭立于池塘之上,亭阁尖顶翘檐,三面为空,一面为山水画照壁;亭中几案上摆有书籍、细冰,颇为雅致。亭内人斜倚幽栏,轻摇羽扇,闲坐消暑,若有所思。此画布局疏朗、远山近景虚实相生,竹林梧桐间凉爽之风扑面而来,闲适之意足见消暑之趣。

        对于消暑之意而言,崇山林荫之中,方为绝妙之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中,董邦达就记录下清代乾隆皇帝的松荫消暑之处。值得说明的是,此画轴包首处曾贴有黄签,题为“澄观斋殿内东阁东墙面西挂”,点明了此图曾被挂于避暑山庄的澄观斋殿内,消暑之意尽现。

        在这幅画作中,被山水环抱、苍松围绕的乾隆坐于石案旁,身后崇山峻岭、溪水潺潺。乾隆在画幅中心位置,似在思索,石案上摆放有古琴、古书,茶杯与童子烹茶相对。这幅构思巧妙、笔法精到的画作渲染出世外桃源的清幽雅境和皇帝消暑时的状态。

        在此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童子煮茶所用之器。其所用风炉及煮茶之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唐寅《品茶图》中的茶器颇为相似,追古之风可见一斑。“得幽亦得神”的乾隆在此图中的品茗之举,正是古代文人注重清幽奇观品茗环境的体现,同时,也显示了其消暑纳凉的绝妙体验。

    3.水阁纳凉

        水阁又称水榭,是中国园林中的典型形式之一,《国语辞典》中解释为:“临水的楼台或建于水上的楼台,可供人游憩。”与普通的亭子不同,水阁一般靠水而建,在水边架起平台。水阁跨水部分凌空架设在水面之上,临水围绕着较低的栏杆。水阁面水的一侧为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隔开,开敞通透,既可在室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

        五代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可在远山后隐约见到两座水阁掩映于荒山内野水草木中。这也是水阁在中国画中的最初体现之一。到了宋代,水阁已经比较常见,并成为消暑纳凉的绝佳去处。宋代诗人王镃曾在诗作《水阁纳凉》中描绘其消暑场景:“云碧纱厨水阁中,鸳鸯花冷枕玲珑。描金团扇无人用,一阵荷香一阵风。”

        上海博物馆所藏宋代佚名画作《水阁纳凉图》,就描绘了宋人在水阁当中消暑纳凉的状态。该画作绘远山如黛,山水以单线勾勒、淡墨晕染,风格简淡。主景中的水阁以及水阁的重檐斗拱具有明显的界画精细风格。水阁前荷影绰绰,旁边柳荫如云,整体园林尤显清幽闲适。

        虽然图像并不清晰,但画的中心位置所绘一人仍可识别,其坐于高椅之上。隐约可见,其椅圈呈弧形,搭脑中端设置了一个荷叶形托首,可能是一件传说中的“交椅”。

        虽然名声在外,设计也别具匠心,但宋代交椅并没有流传下来。“水阁纳凉”的意趣却一直流传至明清两朝。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沈周绘扇《江亭避暑图》,也同样尽显消暑之意。

        此扇画为金笺设色,扇页钤“启南”朱文印,内有沈周自题,以表画意。“池上一亭好,夕阳松影中。正无避暑地,认是水晶宫。”此《江亭避暑图》中,诗意与画意相偕,夕阳西下,一高士策杖至江亭避暑。以绿色为主的设色,尤显青翠明洁。夕阳松影,凉意浓浓,消除烦躁、清凉避暑的主题,与高士远离世俗、寻幽独行的淡雅心境相应和,尽显自然平淡之意。

        除此画外,与任熊、朱熊被誉为“海上三熊”的张熊,曾绘有一幅《水阁纳凉图》,现藏于嘉兴博物馆。根据题跋可知,此幅《水阁纳凉图》作于1883年农历四月,张熊时年81岁。细观此画,以湿墨构图,干笔皴擦,焦墨点染显出远峰山峦,又以淡青显出水之灵动,山水相映成趣。画之中部有峭崖,崖下飞瀑,崖上一红墙黛瓦寺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庙旗迎风招展。山间小径旁有数间水阁临水而建,阁中有人临窗而坐。对岸也有水阁,阁中两人临窗相对。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林木茂然,飞瀑成泉,清幽古雅,为避暑纳凉妙境。此画右上角题跋中有言:飞蝉声里日偏长,水阁窗开可纳凉。却好故人来小坐,未妨茶话别斜阳。

        眼下虽已立秋,但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暑热未退,难防“秋老虎”发威。正如清代诗人袁枚在《消暑诗》中所述,消暑时最为关键的是心境的平和,心态的放松,精神状态的闲适。“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人间消暑意,竹荫绿水间。从古至今的“消暑图”不仅告诉你我古人在暑期中的清凉乐趣,更讲述了古人消暑时的闲淡心境。

        (作者:傅裕,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