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吴头楚尾、江南西道,江西坐拥152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中部省份正积极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为契机,努力探索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绿色崛起是江西发展的最佳路径。良好生态是江西最为宝贵的财富,最具竞争力的品牌,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潜力与希望所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中国‘江西样板’要求江西必须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有率先之举、务实之效。”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说。
1、将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8月6日,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望江亭。凭栏眺望,鄱阳湖水波浩渺,往北注入滚滚长江,江湖交汇处清浊分明,蔚为壮观。
“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地处万里长江与百里鄱阳湖交汇点上的九江,是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由于历史遗留和非法抢建等,小、散、乱的非法码头和泊位曾一个连着一个,给沿江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为了还长江一江清水、一岸翠绿,我们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整治非法码头作为开发利用岸线资源的突破口,开展了非法码头专项整治系列行动。”九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金寿说,列入拆除类别的61个非法码头64个泊位,已全部拆除到位并完成生态复绿。
从大规模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到平垸行洪,从遏制非法采砂到整顿非法码头……九江在行动。2015年至今,长江九江段通航秩序明显好转,长江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此外,九江还在都昌和永修交界的鄱阳湖水域划定面积超2万亩的禁采区,建立江豚栖息保护区,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种群数量在鄱阳湖里保持在457头左右。
发生在长江九江段的美丽嬗变,正是江西举全省之力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写照。自2016年8月被列入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江西为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岸线资源保护利用、绿色产业发展等6大领域,持续开展“清河行动”,系统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等各类专项整治,长江中游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大为提升。
“以前村里、山窝里几乎全是猪栏,空气中的臭味隔着好几里就能闻到。”回想起往日情景,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党委书记袁志勇直摇头。新余市,中国“七仙女传说”的溯源地。曾几何时,仙女湖的粼粼波光成为人仙相恋、喜结良缘的爱情见证,为当地百姓喜闻乐道。然而,地处湖上游的分宜县钤山镇一度无序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不仅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质量更成为下游水质的安全隐患。
2017年3月,新余市提出开展“保家行动”,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猪栏拆除了,污染工厂搬迁了,仙女湖的“颜值”提升了。“保家行动”实施一年多,仙女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新余市也被列入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28个水生态文明城市。
通过净空、净水、净土等环保攻坚战,江西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86.2%,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92%,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
2、以“共抓大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来到南昌市高新区,只见在“上有大树遮阴,下有草皮覆盖,间有草花点缀,面有景观可赏,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推窗闻香,开门见绿”的环境中,分布着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个个主导产业集群。这片2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科技、产业、生态、城市”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科技新城正在成形。
“实现绿色崛起,不能唯GDP,断子孙路,也不能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关键要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生态优先的发展定位安排适合本地生态环境容量的产业和项目。”南昌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德辉说。
近年来,江西聚焦全流域、全方位、全体系、全过程,在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聚焦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五大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经济,同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破除无效供给,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以“共抓大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在项目选择上,江西坚持在健康服务、节能环保等以健康、绿色、智慧为特征的导向型产业,以及航空、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如今,江西靖安县的消费者只需下载专门软件,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生态云技术,对农产品的生长、采摘、制作进行全程追溯。
在空间布局上,江西更加注意为生活、生态“留白”“增绿”。走进位于南昌市湾里区的江中药谷,森林湖泊环绕,野鸭、水鸟在污水处理后又用作水景的湖泊中悠然游动——这里是工厂,也是绿意盎然的园林。
目前,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6.9%和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6%,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江西将大力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资本的增值转化,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财富,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赣鄱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人人向往的绿色家园。”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张和平说。
3、搭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群山环抱、峰峦秀美,红豆杉群苍翠挺拔,更有潺潺流水,平添灵气。这里,是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
长水村有“中国林改第一村”之称,森林覆盖率达94.7%,全村634户、2297人,森林面积12.4万亩,户均195.6亩。近年来,村民们从以前的靠山吃山“卖树木”维持生计转变为发展森林旅游“卖生态”发家致富。“我们村现有农家乐22家,去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有200多户林农养蜜蜂,共养蜜蜂8000多箱,年养蜂收入近800万元。”长水村村委会主任肖光成说。55岁的老肖,还有一个职务是长水村的“林长”。“村里的护林员经常去山里巡防,发现什么情况汇报给我们,我们发现什么情况再和林业部门和执法部门沟通,配合护林员把事情处理好。”
今年7月初,江西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构建“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肖光成说,通过实行林长制,责任落实到了山头地块,可以确保每块林地都有五级林长和护林员负责管理。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江西绿色崛起,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2015年,江西省启动实施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党政同责、区域和流域相结合,覆盖全省所有河流的高规格五级河长制组织体系。今年5月,江西又在深化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湖泊全面实施湖长制,加强湖泊保护管理,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据江西省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姚毅臣介绍,到2020年,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到90%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水质将达到IV类及以上。
划定全省域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基础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部出台;加快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赣江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赣江新区城乡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在江西已初步构筑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国首批五家之一、中部地区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江西赣江新区已开始着手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作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先行区、引领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未来五年,赣江新区将初步构建一个组织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探索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赣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殷美根说。
4、厚植人文精神 孕育绿色崛起
江西文脉悠长,素为“文章节义之邦”,悠悠鄱阳湖水更孕育了璀璨的赣鄱文化。
巍巍庐山脚下,古朴雅致的白鹿洞书院至今闪耀着朱熹、王阳明等先贤的思想精髓;悠悠浔阳江头,一曲琵琶行依然余音绕耳。在江西绿色崛起之路上,如何厚植人文精神,令赣鄱大地不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摆在主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瓷都景德镇,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破败的老工业厂区到传统与时尚气息交融的文创中心,对景德镇人而言,“陶溪川”这个名字既陌生又熟悉——就在6年前,它的名字还叫宇宙瓷厂。
“不拆一栋房子、不卖一块铁、不撕一张纸、不砍一棵树,只为留住6.9万名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2011年,当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刘子力接手这个旧厂区之后,随之进行了一场生态文明的转型升级。昔日炉火熊熊的烧炼车间,成为美术馆、博物馆;曾经灯火通明的彩绘车间,入驻品牌餐饮企业;瓷声悦耳的选瓷包装车间,成为国际工作室……转型升级后的陶溪川带动5500余人就业创业,更是7000多名“景飘”的精神家园。
“景德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在景德镇我们才能制作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景德镇“八月和盖”工作室里,来自英国的“洋景飘”、51岁的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盖博天(Guy Thompson)说。
在“八月和盖”工作室坐落的三宝村,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企业和文创艺术家聚集,徜徉于艺术海洋。为进一步开发三宝的瓷文化和生态资源,景德镇市珠山区将举全区之力,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斥资20亿元,把三宝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瓷谷”。
“通过实施道路改造、河道改造、房屋立面改造、景观建设、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未来的三宝瓷谷将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老厂房建筑,让外地乃至世界各国的陶瓷艺术家朋友能够在景德镇自由的生活、创作、体验和养生。”对未来,景德镇市珠山区委书记林卫春信心满满。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千年瓷都景德镇成功嬗变的背后,是江西省大力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江西正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点,以推进文化跨界融合为主线,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业态创新,突出“江西元素”,讲好“江西故事”,提升江西文化影响力。
“现在,江西全省正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的战略思路,推动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提振精神,改革创新、担当实干,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刘奇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马荣瑞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