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治好“长江病”刻不容缓

    作者:刘坤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0日 08版)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记者手记】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但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多年来,人们在江上捕鱼、跑运输,养活了自己,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河道采砂等不合理活动,导致长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尤其是一些临江化工企业,大排大放,让周围群众苦不堪言。

        如今,“长江病”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治好“长江病”刻不容缓。如何治?关键在于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当前,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刹住无序开发,限制排污总量,依法从严从快打击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破坏沿岸生态行为。万里长江,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在治理长江的过程中,不仅要各自守土有责,还要在“共”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长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密切合作,形成整体合力。

        从长远来看,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破除旧动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育新动能。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决不能再走因小失大、急功近利的老路,决不能再让厂房污水横流、码头沙石漫天、轮船肆意排放的场景重现……

        同时,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要统筹兼顾,稳扎稳打,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尤其是要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打破老百姓“旧饭碗”的同时,也要让其拥有“新饭碗”。比如,2017年1月1日,贵州省启动长江流域赤水河贵州段10年禁渔工作,考虑到渔民生计问题,政府积极帮助291户有合法捕捞证的渔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现了渔民退捕上岸、转产转业。此举既促进了赤水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也提升了渔民们的生活水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万里长江,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长江养育了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4%的经济总量,生产了全国33%的粮食,拥有超过全国1/2的内河航运里程,是我国贯穿东西的“黄金水道”。

        治好“长江病”,关乎发展全局,是任务所在,也是规律使然。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作者:刘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