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

    沿线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关注度与聚焦点

    作者:孙静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9日 15版)

        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京杭大运河沿线四省两市在研究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举措颇多,据不完全统计,此时间段内报刊网络公开报道的有关省(市)委书记、省(市)长在公开场合发表有关大运河文化带规划与建设言论共计37次,其中涉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重点工程等共计89项重要举措。本文从综合统筹的分析维度入手,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协调系统性进行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四省两市在保护、传承、利用、综合统筹的具体举措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举。

    制定保护规划,奠定建设基础

        在本调查涉及的时段内,北京市主要领导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工作开展了系列调研,提出并实施分类保护、综合治理、市区联动等多项举措;天津市、河北省均提出了对大运河生态环境、遗址遗迹与历史文脉等进行全面摸底的工作规划;山东省启动了大运河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浙江省以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运河生态治理与保护;江苏省将大运河的环境、生态、历史、文化、文物全部纳入保护之列。

        北京、河北及山东着重加强对运河文化底蕴的挖掘。京津两个直辖市均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整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北京通过传承运河文脉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天津则把目标定位为“增加城市灵气”。山东省立足齐鲁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江苏省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并通过现代科技方法对运河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宣传、展示与传承。

    采取特色举措,实现合理利用

        在大运河文化利用方面,沿线四省两市围绕着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与景观带,在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宜居生活等方面均有特色举措。四省两市普遍采取了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利用文化带推动运河生态带、景观带建设,利用文化带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形成良性循环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模式。京津冀携手编制《京津冀大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北京市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天津武清区将北运河休闲驿站打造为京津冀市民休闲度假基地,河北省科学规划流域内旅游事业发展,并推动实现大运河京津冀段的观光性通航;山东省把鲁风运河列为省内十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实施重点开发建设;江苏省将大运河沿线作为经济重心与创新前沿;浙江省提出以运河为枢纽,以名山大川、著名景点等为重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着力综合统筹,深入挖掘内涵

        大运河沿线相关省市均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跨部门成立大运河联合治理、规划、建设机构;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把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和建设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三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市结合自身在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中的发展定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河北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主动加强与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的对接与沟通;山东省提出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江苏省注重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中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浙江省发动社会力量,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

        (作者:孙静,系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