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在朝鲜半岛38度线的板门店召开了南北高峰会。当时,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带着平壤冷面名店“玉流馆”的厨师,以平壤冷面为礼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面。平壤冷面也是他们当天晚宴中的亮点。这立刻在韩国引发了吃平壤冷面的风潮,许多平壤冷面店前都是大排长龙。
高峰会当天,在日本,还有一群朝鲜人凝视着这一切。以书写在日困境为创作核心的在日诗人金时钟在媒体上如此说道,“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期待”。当晚,在东京新宿街头,一群在日朝鲜人和韩国人举行了庆祝游行。这些青春正盛、芳华正茂的年轻人手举“我们民族的春天来了”之标语,表达他们盼望朝鲜半岛早日迈向统一之路,完成祖父母之辈开始持续至今的愿望。
还有一位在日作家不得不提,他就是李恢成。
1972年,在日作家李恢成以《捣衣女》一作获得芥川奖,蜚声日本文坛。在这篇小说中,李恢成以母亲为主角,描绘了母亲清苦的一生。
《捣衣女》的女主人公为了摆脱半岛边境的穷困生活,渡海赴日,成为一个漂泊之女。她在日本认识了一个在日朝鲜人,两人有了感情。尔后,二人辗转于日本各大矿场打工求生,尝尽颠沛流离之苦,最终飘荡到了桦太(今库页岛)后,才暂且落地生根。这生下的根就是小说叙事者——也就是李恢成本人的原生家庭。
在经过这一连串的异国流离后,原本因为过于贫穷被女人抛弃的半岛边境村落,就此成为她心目中魂牵梦萦的幸福所在。然而穷尽一生,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捣衣生活的女人,最终客死异乡,到底与幸福无缘。
这是李恢成母亲的故事。一个渡日打工的朝鲜女子,最后落脚桦太,半岛上那个困厄的故乡渐渐地改变了容貌,成了她始终无法靠岸的至福之所。
这也是李恢成的故事。1945年日本战败后,李恢成一家成了桦太的被遣返者。他们先被送往长崎的收容所,但返回朝鲜半岛的过程并不顺利,因此他们去了札幌,最后选择在札幌定居。那时,他还有一个姐姐尚留在桦太。
和母亲一样,李恢成无法挣脱处于异国夹缝中的宿命,不管是作为桦太的被遣返者,或是作为在日朝鲜人,李恢成在日本都属于被歧视、被区别对待的族群。李恢成就是在这种处境中,背负着他们一家找不到归乡之路的精神创伤,度过了他的青春期。
李恢成的成绩很好,从札幌西等高校毕业之后,考上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俄文科。大学毕业后,他尝试用朝鲜语创作未果,之后改以日语写作。他曾一度在《朝鲜新报》工作,但在1969年获得群像新人奖之后,李恢成始朝职业作家之路迈进。尔后,他用他的笔,用小说这一形式,把那些记忆中的流离失所,那些歧视与差别对待,那些无法痊愈的精神创伤,那些受尽煎熬的灵魂,一字一句地铭刻了下来,陆陆续续地发表了《百年的旅人》《为了伽倻子》《祖国与青春》等作品。
李恢成曾于1970年和1972年两次赴韩,那时他都是以朝鲜籍身份入境。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韩国拒绝让他入境,此后再次得以入境已是1995年。在这一段时间,李恢成经常因为国籍问题而与韩国当局发生争论。不久后,李恢成将朝鲜籍改为韩国籍。
李恢成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漂泊,将自己一家视为“百年的旅人”,曾经说过“不管是北还是南都是我的祖国”。对于他来说,那一场南北破冰,那一碗平壤冷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平壤冷面是朝鲜的代表性料理。朝鲜战争时,为避战祸离开北方的人们,日后在韩国开起了一家又一家的平壤冷面店。平壤冷面对他们来说,是离散的乡愁;对朝鲜半岛来说,是南北分断的象征。
岩手大学附近有一家在日朝鲜人开的烧肉店,也卖平壤冷面。不过,老板其实出生于半岛南方的韩国,只是南北分断之后,在日本选择国籍时,他选择了朝鲜。只是,老板其实根本不知道平壤冷面的做法,该店的平壤冷面的做法,是他查食谱查来的。
(作者:蔡钰淩,系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