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原创歌剧:看花容易绣花难

    ——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的新探索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6日 09版)

        8月2日晚,保利剧院,当《游击队歌》响起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节拍鼓掌哼唱,沉浸在熟悉的旋律和艺术的情节中,感慨于战火纷飞年代中音乐的力量,更感受到作曲者贺绿汀的民族情、家国情。

        上海音乐学院的原创歌剧《贺绿汀》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宏大历史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贺绿汀从青年时期开始把个人融入大时代,始终向往光明、奋进不止,成长为人民音乐家的感人故事。

        看花容易绣花难。这部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歌剧虽然并非完美,还在打磨的路上,但这部原创歌剧的探索是可贵的,带给人们的感悟和启示值得珍惜。

    致敬人民音乐家

        从《牧童短笛》到《天涯歌女》,从《游击队歌》到《嘉陵江上》,贺绿汀创作的传世名曲再次回荡在剧场内。当时的现实已成为历史,当时的人物也已悄然离去,但当时的曲调却是永恒的。通过艺术创作穿越时空,贺绿汀鲜活的人物形象、奔涌的创作激情再现在舞台上。

        “歌剧《贺绿汀》中三分之一的音乐选取了贺老的代表作,三分之二的音乐为原创。贺老是上音人的精神丰碑,他的作品名扬海外,我们要用我们最擅长的音乐让贺老的精神、上音人的精神传播发扬。”音乐总监、作曲张千一在创作时,力求贴近那个时代,贴近贺绿汀的音乐风格,并且对其原作做了前引和后续,进行了自然的扩充和延伸。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倾尽毕生的心血为上音的发展奔波筹谋。”据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歌剧《贺绿汀》总策划、词作者林在勇介绍,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剧组师生200余人开启了三省二市的全国巡演,循着老院长的革命生涯和战斗足迹,走上了一段精神朝圣之旅,“这次巡演中,我们特别安排7月20日——贺老115周年诞辰之际,在贺老家乡湖南邵阳主办了首届贺绿汀音乐艺术节,用我们的作品对贺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民族音乐的世界表达

        《牧童短笛》悠扬的乐曲响起,幕布上只简单地跳出一个个音符,全场陶醉于融会中西的音乐中,回味着家乡的声音……80多年过去了,贺绿汀创作的这首被称为“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钢琴作品”依然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歌剧通过贺绿汀的心理冲突、情绪变化记录了一代音乐人的艺术追求。

        “剧中的矛盾和冲突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上海求学期间和成名以后,面对主张全盘西化、蔑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的心态,贺绿汀的愤懑和坚持喷薄而出,戏剧冲突层层递进。”青年编剧陆驾云说,戏剧性的片断、耐人寻味的情节,让这部剧充满吸引力。编剧过程中,她在深入研究史料方面下足功夫,以真实事例表现贺绿汀承前启后、融会中西,开辟文化自信的音乐之路。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中国民族歌剧已经产生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经典作品。”林在勇表示,音乐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手段在丰富,民族歌剧创作的探索方兴未艾,上海音乐学院创排的歌剧《贺绿汀》就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尝试。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爱上你只用了一瞬间,没有犹豫和彷徨;爱上你要用我这一生,把忠诚和心血奉上……”伴随着充满深情的《上音,我的爱》,在全场的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中,歌剧《贺绿汀》缓缓降下幕布。林在勇自豪地说,这次《贺绿汀》主创班底均为上音师生,全院上下全学科范围,从声歌系、管弦系到作曲系,还有舞蹈、舞美、数媒等,甚至艺术管理系师生也全程参与剧务,“这样的系统工程,具有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拉动性,是办学实力的体现和检验”。

        “这部剧除了传递红色基因之外,还在塑造上音精神。”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担任主演,在创作和演出中,他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虽然大家很苦很累,但是想到贺老的精神,什么都可以扛过去。”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