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闪耀·脱贫攻坚】
有这样一个村子,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每家每户都住着两层别墅,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回到农村,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把一个贫困村变成经济强村的同时,将扶贫的目光伸向偏远贫困的山区。
这个村就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这个人就是善港村党委书记葛剑锋。
“光我富了不行,我要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葛剑锋立志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1、善港村的“善”变
葛剑锋今年41岁,回到善港村,已经有9个年头了。细数葛剑锋的这9年,善港村的老百姓,都说他不容易,都说他了不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只有煤渣路”“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说起当年,大伙儿对这些画面记忆犹新,都说这里算得上是穷困的死角,小伙子们找媳妇都难,外地姑娘不愿意嫁过来受苦。
2009年秋天,32岁的年轻企业家葛剑锋“临危受命”,当选善港村党支部书记。从这时起,善港村正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上岗后的前几个月,葛剑锋把家搬到了村委办公室。白天,他带着村干部在村子里,寻找善港村贫困的病根,晚上,他坐在办公室想方案,困了就趴一会儿,几乎都没睡过一个好觉。
为了理清村里集体资产的账目,葛剑锋邀请专业的经济师和法务人员,来查清账目规范合同,为了解决村里大面积耕地撂荒的问题,他反复找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做工作,还自己带头领着村干部在田间劳作……
在这样超负荷的工作下,他只用了一年就把善港村拉上了发展正轨,村里的糊涂账理清了,集体账目上也有钱了。慢慢地,大伙儿都知道善港村脱贫了,周边的经济薄弱村纷纷赶过来取经,让他帮着扶一把。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困境相似,看着大伙儿都不富裕,葛剑锋答应大家一起想法子,一起奔小康。2012年,善港村与同为“难兄难弟”的杨港、五新、严家埭“四村合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如何将这四块“边角料”缝补出一件“新衣服”?凭借企业家独有的经营理念,葛剑锋为善港村确定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宜商则商”的发展道路,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子的建设中去。
常年不分昼夜地工作,年轻的葛剑锋终究没有顶得住病魔的折磨,被确诊为肾损伤。医生说,他病得很严重,必须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安心静养。
“老百姓还没有富起来,我怎么能休息?”葛剑锋决定,一边治病,一边工作。在病房里,他常常一手插着针管,一手改方案。
2013年,葛剑锋萌生在村里开设有机农场的想法。“想法虽好,但村里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落实很困难。”善港村党委副书记黄琴告诉记者,当时全靠葛书记,请来了专家、争取到了资金。为了请著名农业专家赵亚夫到村里指导,葛剑锋拖着积劳成疾的病躯“三顾茅庐”;为了筹集资金,他又四处奔走,最终争取到了国家财政项目,获得补助600万元,建成冬暖式大棚160余个。
资金和技术解决了,但人手又成了新问题。葛剑锋不顾医生的劝阻,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下地干活。“大冬天,他脱得只剩一件衬衣,带头在田里挥着锄头,一双脚都被泥渣子淹没了。”黄琴回忆,村民们被震撼了,纷纷叫上左邻右舍,拿起农具与书记一起干。
“那段时间,葛书记病得很厉害,整个人都浮肿变了形,我们都差点认不出他了。”村民张兴洪激动地说,“但他丝毫不在意,带着病整天泡在田里。他说,‘老百姓富了,我的脸上自然会有光’。”
实践证明,有机农场带来的效益确实非常可观,“互联网+”模式不仅强了村级经济,也富了百姓的口袋,善港产的日本越光大米、无花果冻果、美国金瓜等产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全村200多闲散劳动力也在村办农场实现了就业。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的善港村已累计集聚各类企业147家,建成9个特色农业基地。2017年,善港村实现了全年开票收入超2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达到了25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3.6万元,成了后进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如今的善港,天蓝水清,道路开阔,生活幸福,10年前的“穷样子”早已成了“昨日故事”。
2、“善”花开满扶贫路
善港村的村民富了,但相隔1500公里的陕西省延安市方塔村的村民仍处在贫困中,他们成了葛剑锋的新牵挂。
2008年,葛剑锋在延安安塞方塔村调研。看着树上红彤彤的山地苹果,他尝了一个,口感十分脆甜。
“俺们的苹果可甜啦,就是卖不出去,也卖不上好价钱!”老百姓的话戳痛了他。
“果贱伤农,你们只管种,我来负责卖!我们既要卖出去,更要卖出好价钱!”葛剑锋当即拍板,揽下了包销的活儿。
一句承诺重千金。为了苹果能卖出好价钱,葛剑锋和农科院联系,把关苹果品相,还给苹果换了包装,拿到了有机证书,换上了绿色品牌。他奔波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往来各个展销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安塞的苹果。
“现在,果子都没完全成熟,就有不少订单飞到俺们村里啦,要不是他,可真不敢想!”方塔村党支书白光荣说,“老葛让咱这穷乡僻壤的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方塔村的转变,让葛剑锋坚定了全域扶贫的决心。
2015年,葛剑锋带领村干部到了井冈山,扎在沃壤村里住了下来。一家家走,一家家问,实打实从当地实际出发,给他们做出了产业脱贫的方案。“要在沃壤种下红绿果子,长出金银疙瘩”。
丰收的季节,一箱箱绿茶、碧根果、山茶籽油从沃壤村寄出,当地总想着也给葛剑锋寄一点,报一下丰收喜讯,邀请他看看脱了贫的村子如今红火的日子。
他婉拒了:“一个村子扶起来了,还有另一个,我的脚步不能停下。”
2017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葛剑锋主动找上扶贫办,表示要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找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给政府分忧。
“我们就选最偏远、最贫困、最不容易扶的村!”葛剑锋的话掷地有声。
贵州沿河高峰村成了善岗村的结对帮扶村。接下了这个任务,葛剑锋工作起来更拼命了,整个人日渐消瘦。为了处理好手头的活,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保持着超强的工作力度。
“葛书记每天清晨5点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午饭匆匆扒上两口饭就来挂水,一分钟也不耽误。”村里卫生室医师陈丽丽说,“他来这儿,就是图离村委近,挂完水方便回去继续工作。每一次来,他都是挂几个小时的水,就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安排村里的事,一秒钟都不闲着。我们常劝他对自己好一点,可他哪里听啊!”
为了帮高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大病初愈的葛剑锋决定带着善港人走进高峰村,手把手帮扶。刚到高峰村,葛剑锋就扎进了群众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里的老百姓连上厕所都困难,更别说医疗、教育、卫生问题了,吃饱穿暖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葛剑锋认为,高峰村想要脱贫致富,必须要先种下产业扶贫的种子。为此,他带着工作组,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一条产业路。
高峰村较为完整的耕地在比村部海拔更高的峰头上,沿着山路往上,年轻的小伙需要爬半个小时,身体欠佳的葛剑锋每次都会坚持一起上山。
“每次他担心爬不动,可哪次他都上来了。到了峰头,他总是尽量多待一会。看一看育苗地里的苗、实验地里面的瓜果长势怎样,还有哪些荒地能够开发……我们高峰的山头,他都跑遍了。”高峰村党支部书记罗文武感慨道。
短短4个月,高峰上的善港工作组,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百姓生活之中。党旗飘扬在高峰之上,儿童的欢笑回荡在山间,育苗田里长了第二茬,扶贫试验田里的金瓜已经成熟,连栋大棚成为新的风景线……
爬山路上,葛剑锋的工作组带上了秋英花的种子沿路播撒。不经意间,花开满了两边的小道。
3、“老百姓富了,幸福了,就值了”
常有人问葛剑锋:你在扶贫工作上这么拼,是为了啥?为了升官还是为了名利?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家庭幸福、不愁吃穿的亿万富翁,扎根农村,走上扶贫之路,是自讨苦吃。为别人累坏了自己的身子,更是不值得。
葛剑锋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老百姓富了,幸福了,就值了!”
江苏善港、陕西安塞、江西井冈山、湖北咸丰、贵州沿河……没有人规定他去哪里,他就这么去了,爬上了高山险坡,奔走于乡间小道,扎根在田间地头。
葛剑锋说,要让家乡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脱下了西装回到了家乡,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出丰硕的果实,让村民们都能感受到富起来的幸福和喜悦。
葛剑锋说,要让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在老区燎原。于是,他走进了陕西安塞,把红彤彤的苹果带到了外面的世界。他来到了井冈山的沃壤村,用脚板丈量了扶贫路,踩出了致富路。
葛剑锋说,要让精准帮扶的经验能复制可推广。于是,他走进了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湖北咸丰县杨柳沟村,在村里寻找带动整个特困地区脱贫的良方。
葛剑锋说,要有从零开始的勇气和负重奋进的担当。于是,他让善港村的村干部都走进了高峰村,手把手,肩并肩地挑起一个深度贫困村脱贫的希望。
精准扶贫除了“对症下药”,也有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村民要致富,关键看干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在对口帮扶了六个村以后,葛剑锋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必须要有一个好班子、好队伍。
有了坚定的信念,便撸起袖子加油干!
葛剑锋决定在善港建立一个农村干部学院,把经验带给更多的贫困村的能人干部,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没有办学的经验,葛剑锋带人到各地去取经;来不及新建场地,葛剑锋向上争取要来了培训的场所;筹建人手不够,葛剑锋四处求才组建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队伍。仅仅3个月,葛剑锋瘦了十多斤,但善港农村干部学院落成了。
2018年5月,葛剑锋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教师。三尺讲台上,葛剑锋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脱贫的例子,教授了一种又一种致富的方法。三尺讲台下,葛剑锋常常被大家围住,为一个个村把脉诊断。
“看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知道,脱贫事业,他们正和我一起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贡献力量。”葛剑锋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