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扎根讲台 精心育人

    ——记坚持在山区从教37年的全国模范教师邓先华

    作者:本报通讯员 赵统 本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01版)

        邓先华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扫描二维码 看视频报道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教师画像】

    编者的话:

        为终身从教的“四有好老师”树碑立传。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共同设立的“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包括面向个人的启功教师奖和面向团队的公益行动奖两个奖项)于6月24日启动。随即,北师大19支师生调研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寻访调研活动,发掘候选人扎根老少边穷地区潜心育人的事迹。本报特别开设《“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教师画像》《“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调研手记》两个栏目,展现候选人的责任和大爱,引领培育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一双蒙尘的黑色布鞋、一对中腰黑色长袜、如泥土颜色一样的灰色格子短裤、一件没有任何花样的白色短袖,以及那清瘦的身影……邓先华老师从车站外阳光那头走来,手上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红色塑料袋,里面装着几瓶冰水,他微笑着把水递给我们。

        车站外,我们乘上一辆面包车,踏上了前往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金洞管理区林场中学的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这位坚持在山区从教37年的全国模范教师的形象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守望者

        作为当地从林场中学出来的第一批高中生,自湖南三师毕业之后,他主动要求回到自己的家乡金洞做一名教师——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回来就是一辈子。

        “如果只是把教书当作找碗饭吃的话,那很容易产生倦怠。刚开始我也有,后来我想,干就要干点成绩出来。想干好就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空闲来想别的东西了。”邓先华的坦率和朴实让我们震动不已。

        从教37年,邓先华已经数不清楚带出了多少学生。现在林场中学的100多位老师当中,就有20多位是邓先华的学生;走在学校附近的街道上,没有不认识这位邓老师的。不仅如此,邓先华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是当地的领导干部,邓先华本人也曾有多次改行和进城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

        “金洞需要他这样的好老师,他不能走。”一位家长如是说。邓先华主动卸任副校长职务,只为给青年教师更多机会。他从独立办公室搬到一间拥挤闷热的三人办公室。在我们聊天的同时,旁边那台电风扇还始终发出因长年使用而有些刺耳的“嗡嗡”声。

        “只要自己努力,在哪儿都能做出一点事情。”邓先华说到这里的时候,嘴角、脸上、眼里都洋溢着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引领者

        来到邓先华家中,一间小小的书房中只有半壁书架、一张长条小桌、一把无背小椅——再无他物,再也放不下他物。

        最突出的就是那面书架。书架上挂着长帘避光防尘,看得出来它的主人是个爱书之人。轻轻掀起长帘,那种满满当当的满足感扑面而来。无论是中外名著、词典辞海,还是教辅用书、报纸杂志,都藏于此,其中自然还有数不胜数的教学资料和文档留存……环顾四周墙壁也并没有张贴什么荣誉证明,倒是书桌上那个一抬头便能看见的“福”字红得喜人。

        还是在那间拥挤昏暗的办公室里,在那个唯一立着的书柜里,邓先华搬出了一堆又一堆的资料。他憨厚地拍拍手上的灰让我们随便翻看。而这随便一看,就花了两个小时左右——有发表的论文、三本参编的著作,还有数不清楚的获奖证书等。最有趣的是,他的这些荣誉证明被装进几个资料盒里,若非我们的到来,大概几年也见不到一次太阳。

        林场中学的所有老师对邓先华在教研教改方面所作出的成绩都赞不绝口。老师们说:“邓老师是我们学校老师当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我们学校所有的课题都是他牵头在搞的。”邓先华长期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和课题研究小组组长,一直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他坚定“科研兴校”的理念,不仅自己搞科研,还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做研究,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邓先华经常指导其他教师的研究和写作,通过多种方式真诚地帮助其他教师,他培养的青年教师在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邓先华是把其他人打牌娱乐的时间花在了看书、做研究、写文章上,这在当地人看来简直称得上是“怪异”“不合群”。恰恰是这种在娱乐方面的“不合群”,才使邓先华有能力让金洞的孩子们在未来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合群”。

    关爱者

        “不能让一名学生失学”,这是邓先华的信念。

        每当遇到辍学的学生,邓先华必然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进行援助。他徒步家访,经常早晨出发走一天的山路,傍晚时分赶到学生家中家访,当晚只能在学生家中暂住一晚,第二天天还没亮便又踏上回程的山路。“过程疲惫,可最终达到了家访的目的,对孩子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就感到说不出的轻松。”说这句话的时候阳光刚好打在邓先华嘴角扬起的侧脸,带给我们一种说不出的触动。

        一位家长生怕自己的方言太重,我们难以理解,便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对邓先华的评价:邓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德才兼备成师表,满腔热血育桃李;有情有义,令人敬佩;赤诚之心,为人楷模。

        藏在邓先华柜子里的除了他的获奖资料,还有一半都是学生留给他的宝贵回忆:有卡片,有那些年学生创作的报纸文摘、课堂作业、班会记录。泛黄的纸页、怀旧的图案、稚嫩的话语,每个字的背后都是值得珍藏的真心。细数这些,邓先华的眼神也在那一刹那凝聚了岁月的光华。

        “教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材。在我的眼里没有成绩好坏的区别。成材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做人,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邓先华提起他的学生,嘴上从来没有停下过笑,声线始终带着岁月的温情。

    前行者

        在“大家”和“小家”的关系问题上,邓先华无疑更多地选择了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父亲的离去成为邓先华心头最大的伤痛,这也促使他主动在家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设法多拿出一些精力陪伴自己的家人。

        离别前夕,邓先华夫妇并肩和我们走在金洞的街道上,二人时而妙语连珠、相视而笑。行至一段路的尽头,邓先华停下脚步。他凝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大山对我们说:“现在全家生活在一起,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我唯愿我的女儿能够得到幸福,我的儿子能够在明年的高考中不留遗憾……”

        与邓先华相处的时间里,他其实并没有过多提及“幸福”二字,但是在我们眼里,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看作一个幸福老师的真实写照,我们已经被他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深深打动。他不是没有艰难的过往,也不是没有工作和生活的辛劳,但他从过往中汲取更多的是宝贵的回忆,用尽全力珍惜呵护现在的领悟和拥有,并且对未来抱有极大的期许和信心。

        (本报通讯员 赵统 本报记者 龙军)

        (更多报道见8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