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故乡的碗团

    作者:薛晋文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3日 15版)

        没有吃过碗团,不算到过晋西北的吕梁。

        碗团是一种用荞面做成的晋西北地方小吃,做法相对简单。传统的做法,至今在农村还完整地保留着。只需取来一些细荞面,用凉水搅拌成不稀不稠有韧劲的面糊,往铁锅里倒进去,男人们拿木制擀面杖顺时针搅和,锅里面不断呼噜呼噜冒着气泡,随着擀面杖的旋转,就会划出一个个美丽的同心圆,待到八九分熟,将锅底朝天扣在案板上,即是一个半球型的大碗团,最后泡在凉水里放在阴凉处,准有个把月全家老少才能吃完。后来,随着市场化的需要,传统的做法逐步改进,师傅们用小铲子将面糊不断揉搓出黏性,随即抿在小瓷碗内,小碗一层一层铺在笼屉上,就像一个高高的木塔,最后用烈火猛蒸半个钟头,热气腾腾的碗团就新鲜出炉了。刚出锅的碗团,又细又软又鲜嫩,看着就让人馋。据说,今天都有机器生产线代替人工制作碗团了,然而,大家感觉碗团的味道却不比从前,淡淡的荞面香一夜间没有了,小吃还是那个小吃,碗团的灵魂却没有了,一团面从冰冷机器的这头无情地传送到那头,全然没有了情感和生气。

        碗团的吃法在晋西北一带大同小异,但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妙趣。据说吕梁的柳林县一带,吃法最正统最有代表性。由于广告效应好,旧时的山沟小碗团,早已飞入了遥远的寻常大超市。顾客们手捧一碗碗团,拿三五寸长、一公分宽的竹签或铁签抠上许多辣椒,熟练地将碗团划成田字格,再从碗边旋转一圈,一顿美餐就开始了。柳林碗团以秘制的辣椒酱而闻名远近,特殊工艺制成的辣椒酱魅力十足,再辅以陈醋和蒜泥,碗团吃起来辣中带香、香中不失辣味,一碗下肚只是刚刚开胃上瘾,唯有三碗下肚才能过瘾,人们打趣说,古有景阳冈小酒家的“三碗不过冈”,今有吕梁碗团“三碗才过瘾”。吕梁离石县一带的碗团吃法比较精巧,除去必备的辣椒,还有一种精心熬制的芝麻酱,有时还辅以香油和葱姜蒜。离石师傅熬芝麻酱的技巧也是一绝,小孩们就不用说了,总要把碗边舔得干干净净,大人们也不顾体统,端起碗来喝个精光才满意而去。吕梁临县一带的碗团吃法更加随意,一般不加芝麻酱,辣椒油也只放一点点,葱末、黄瓜丝和油盐酱醋一碗烩进去,吃碗团少了一些讲究,却多了一种乡土风味。

        卖碗团是小本生意,没有什么像样的门面,也不需要多大的投资。通常在路边和街边支一个小摊,搭一个塑料布棚子,一个铁皮桶或塑料桶放碗团,外加一个摆满各种佐料的案板就开张营业了。当然,最好是将碗团摊支在烧饼铺子附近,一到吃饭时间,从十里八乡过来赶大集的、进城没事瞎转悠的、干体力活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个饼子,再来几个碗团,端一杯开水,就是一顿好饭。生活就是如此简单而美好,没有什么讲究,也不拘哪样礼节,时光从容流转,春去秋来。你若在吕梁的街头走一走,到处都是碗团摊点,仿佛成都的茶馆和麻将馆一样星罗棋布。南方有一种风俗叫“吃茶”,据说一天当中,不吃饭可以,但不能不吃茶;在吕梁一带,一天可以不吃饭,但不能少了“吃碗团”。碗团摊点白天和黑夜都不打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照常营业,只不过冬天摊主会支一个炭火炉子,拿一个炒瓢,放一把豆芽,热腾腾的炒碗团就会端到你面前,一股暖流穿肠而过,有文化的脱口而出就是一句斯文的“快哉”,没文化的也会不由得感叹一声“真善天”。

        生活习惯日积月累就成了风俗,故乡的碗团全然融入了晋西北人的生活,一个小碗团寄寓着无数人的乡愁、乡恋和乡思。

        (作者:薛晋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