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7月23日回归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连续5天播25集,展示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数十件国宝。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好口碑,“诙谐有趣”依旧是弹幕中飘过的关键词之一。跪射俑愿意“放低自己”,长信宫灯会“照着你”,错金铜博山炉感慨“云的计算”,战国商鞅方升自信称“我就是标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俨然已是纪录片行业的“网红爆款”。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看来,这部纪录片一直在“捕捉文物背后人的生命气息。”对于纪录片来讲,讲好故事始终是核心。
1.年轻化表达找到与观众的共鸣
近年来,如何寻找不同于以往的切入角度,用年轻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为纪录片的内容创作找到新的出口,是纪录片行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突围,就在于找到了全新的切入角度。该纪录片聚焦国宝本身,运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让沉静的国宝自己“开口”讲述它背后的故事,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通过100集、每集5分钟的形式,将观众还原到历史情境中去,激发起年轻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击鼓说唱俑要“C位出道”,镇墓兽高唱“我头上有犄角”……从国宝入手,让国宝“说话”,全新的角度,另类的表达,都确保了节目内容创作的独特性。
在今年6月份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的“走近年轻人 记录新时代”纪录片论坛上,纪录片如何年轻化表达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徐欢说:“想要走近年轻人,那就不要用说教的方式。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用新思维打动观众。”一方面走进年青一代的世界,用平等的姿态去对话、去发现;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坚守理念,用创新来引领作品,这些都是破解纪录片年轻化表达难题的题中之义。
其实,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网络走红,再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本草中华》持续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反映出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这种需求在此前都没有得到满足。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因为之前的许多纪录片在内容表达上未能有突破,要么走高冷的学术性叙事路线,不接地气;要么就故作神秘,表述一曲几折;要么端起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所以当遇到这些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做出来的纪录片时,就很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需求也就迎来了一次次的集中爆发。”
2.单纯追求表现形式会让内容失真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本末倒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是削足适履,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存在争议。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美轮美奂,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用今人的眼光来重构过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细看下来,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徐欢的这句话已道出了制作关键。在第二季的创作过程中,节目组将文物选取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第一季中的陶器、玉器、青铜器之外,新增了漆器、石刻、简牍、织锦等文物类型,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与文博单位合作也更加紧密,更加贴近文物考古的学术前沿,第二季中共有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而在制作层面,也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的应用,如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突破了传统摄影的视角束缚,强调文物本体信息,从而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徐欢表示:“聚焦文物、传播文物内涵、让文物说话、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主旨,在第二季中依然延续。”正是节目组坚守内容创作的本位,才让观众们在享受了视听盛筵的冲击之后,还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3.注重品质、深耕内容仍是未来方向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探索年轻化表达方面已有不少佳作,而且这些纪录片在传播效果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带火了片中传统美食的热销,“吃货效应”更是蔓延到了烹饪器具;《我在故宫修文物》则让网友们认识了一群顶级的“文物医生”,观众们纷纷为师傅的工匠精神点赞;而今年的《创新中国》则捧红了“科技七杰”,让大家为他们攻坚克难的科学创新精神所撼动;《传承》则让人们记住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国宝会说话》被网友制作了各种文物表情包,把欢乐延伸至荧屏外。
不难发现,那些内容品质过硬、表达方式生动的纪录片,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实作为《故宫》《故宫10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经典纪录片的总导演之一,徐欢和她的团队早已在“文物视觉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只要保证品质,观众自会在未来反复点击”。所以在进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创作时,创作团队把70%的时间花在了内容的创作上,寻找能让更多人感悟到的文物价值点。
节目组为了选出这100件文物并找出适合表现的点,徐欢说:“整个团队看文物资料都看迷糊了。做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觉他们都足以报考文博专业。除了团队成员的努力钻研,他们力邀了一批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的青年才俊加盟,通过不定期开会的方式,来对纪录片的方向进行调试,而让观众拍手称道的节目文案,在准备时都会从不同角度写出若干个版本,而只有获得最终认可的那一版才能与观众见面。”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不浮躁、不跟风,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自带“吸粉”属性。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