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

    新型智库

    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张胜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11版)

        金鑫

        王镭

        隋广军

    编者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开展公共外交、促进人文交流方面优势日渐显现,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注入了鲜活力量。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型智库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本版特邀相关专家展开对话。

        对话嘉宾

        金鑫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

        王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张胜

    1.强国必先强智:新型智库应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稳步前行,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新型智库在我国外交尤其是公共外交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在您看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有哪些助力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和有益经验?

        金鑫:大国需有大智,强国必先强智。当今世界,智库在研判国际形势、促进国际交流、塑造国际舆论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塑造良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国理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感召力方面发挥着日渐显著的作用。

        重大议程,智库先行。近年来,我国智库在助力公共外交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在举办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大型多边国际会议过程中,新型智库积极作为,配套举办国际智库会议,平等交流、凝聚共识、营造氛围、提出建议,为峰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围绕这些外交议程,中国智库还发起成立了国际性的智库联合体,如“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上合组织经济智库联盟等,与相关国家智库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共同举办研讨会等。

        王镭:近年来,很多智库尤其是国家高端智库顺势而动、主动作为,在诸多国际智库合作机制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已搭建起与中东欧16国的智库合作网络,与东盟国家形成了固定的智库交流机制,与二十国集团(G20)、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成员国的主要智库持续开展研究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英国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印度国际事务委员会、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等国家级智库设立双边智库论坛,围绕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开展对话沟通。持续深入的智库交流,为多边、双边外交提供了助力和补充。智库专家学者还与国际社会互动,讲述中国故事、阐析中国方案,深入解疑释惑、驳斥不实之辞,为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文明、开放、进步的中国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

        隋广军: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良好载体,有着发挥公共外交功能的独特优势。总的来看,高校智库开展公共外交的经验可归纳为准确定位、创新实践和机制建设。就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而言,作为新型高校智库,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央和地方为宗旨,将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院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理论与实践,发起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并于2016、2017年连续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助推我国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公共外交。研究院还与东南亚、非洲、北美、拉美、欧洲等地区的政府部门、知名高校以及智库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为开展公共外交开辟了可靠渠道。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智库虽然有助力国家外交的积极性与行动,但总体实力特别是研究水平还难以满足时代召唤和发展需求,必须努力提升质量,苦练“内功”。

        2.“新型智库对外交流需求更大了、伙伴更广了、自信更强了、共识更多了”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请问,当前新型智库开展公共外交、人文交流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这些利好?

        王镭:在与世界多国进行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外方的交流愿望与合作热情成为推进彼此交流的重要条件。外方与中方开展交流合作的意愿,首先得益于我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赢得了人心。其次,中国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为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带来了发展机遇,赢得了理解认同。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曾邀请非洲国家智库代表团来华访问交流。代表团中多位成员来华前认真研读了十九大报告,努力从中发现中国的发展要诀。非洲智库专家表示,中非之间经贸投资领域的合作固然重要,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对中国道路有更多了解,并就此与中国智库及相关各界展开深入交流。

        总的来说,进入新时代,新型智库对外交流需求更大了、伙伴更广了、自信更强了、共识更多了。要充分用好诸多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不负时代,把智库对外交流推入新阶段,提上新水平。综合性高端智库应充分发挥驱动、引领作用,融合多方资源,开拓崭新渠道。

        金鑫: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新型智库开展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看清大势、廓清迷雾、找准定位、指明方向,是智库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在这个中国与世界相互激荡、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大时代中,新型智库应在以下方面主动作为:

        要有思想力,出大智慧。智库研究要为自己国家服务,也要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共同利益服务。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泛起的新情况,智库人应更加清醒,共同研究“如何塑造人人受益的国际新秩序”。要改进研究方法,把传统经验判断和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争取准确预判国际形势发展,研究对策、开出药方。

        要有行动力,交真朋友。例如,从事“一带一路”研究,必须走出国门,行走在路上,聆听沿线国家和地区智库、民众的声音和关切,了解合作伙伴国的真实需求。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发挥好“思想源”“政策源”“舆论源”“信息源”功能,给乱象丛生的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增添更多确定性。

    3.外部亟待形成良好氛围,自身必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持人:当前,新型智库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有哪些外部环境需要改善?智库自身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金鑫:就外部环境来说,一是全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智库开展国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形成重视、支持、服务新型智库开展对外交往的良好氛围。二是对体制内智库对外交往应进一步简化程序,鼓励智库在国外开展实地调研,与国外智库伙伴和民众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对象国国情社情民情。三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旋转门”机制,推动智库研究人员与有关政府部门密切交流,使智库研究更能紧贴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

        就智库自身能力来讲,一是对决策需求把握不够精准。一些智库的选题能力较弱,跳出学术圈子走向政府外交决策的能力需要加强。二是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够强。不少智库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脱节,与党和国家重大关切、重大外交议程和重大国际热点难点问题衔接不够紧密。三是智库可持续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能力不强,海外合作伙伴较少,国际朋友圈有待拓展,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熟练运用外语的人才比较缺乏,不能有效满足公共外交的需要。

        隋广军:新型高校智库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但在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战略预判能力有待提高。在新时代,新型高校智库应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通过揭示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方向,为政府提供具有更强前瞻性的政策研究报告。

        为政府外交提供助力的功能急需加强。当政府外交遇到难题时,智库可以发挥独特优势,与对象国相关方进行接触和交流,了解其态度和政策取向,争取外交回旋余地。

        传播渠道有待拓宽,影响受众应更广泛。当前我国高校智库普遍关注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注重撰写学术文章和内参材料,缺乏对其他渠道的推广意识与推广策略,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互动交流不够,影响力有限。

        王镭:对照新时代新要求,要认识新型智库开展公共外交的短板,有的放矢、尽快补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办好智库关键在人,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一批思想强、业务精、本领高,具备丰富国际交往、交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加大对研究成果译介的投入,加大翻译出版和网站建设工作力度,夯实智库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要始终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在与外界交流互动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完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办新事、走新路,往往没有现成或完备的制度轨道可循。新型智库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经历一个创建、完善、逐步趋于成熟的过程。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点,激发并释放智库的动力和活力,产出更多靠谱管用的决策咨询成果。

    4.“为大局服务、与时代同行”

        主持人:当前正处于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紧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请问,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时代使命,对新型智库提出了哪些要求?助力我国外交工作,应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隋广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型高校智库应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紧迫感、更强的专业性开展公共外交。更高的政治站位是指全面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找准智库自身在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定位;更强的紧迫感是指认清自身能力与中央要求之间的差距,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智库能力建设中去;更强的专业性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智库的专业化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智库之间的距离。

        金鑫:智库助力新时代大国外交,应着重提升五种能力:

        研究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能够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智库尚属鲜见,兼具战略研究能力、重大议程议题设置能力的智库更少。产出高质量、创新性的成果,有效支撑大国外交,是当前智库的主要任务。

        品牌建设能力。品牌建设既包括会议品牌,也包括研究品牌。从国际知名智库的发展经验来看,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或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打造智库品牌的有效举措。新型智库要根据自身实际,明确特色领域,不能一味追求打造“全能冠军”,应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在某些领域成为“单打冠军”,实现某个领域研究和传播的重点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际交往能力。我国智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聘请国外知名人士加盟、能够与国外其他社会主体经常性互动者偏少。下一步,应加强与国外知名智库的互动,通过互派研究人员访学、开展联合调研、共同发布研究报告、合作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搭建更多国际智库网络和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国际传播能力。智库应提高传播能力,多在国际重要媒体开设专栏,通过网络新闻、电视采访、纸媒、移动客户端等渠道推送重要研究成果、智库专家观点和重大活动。重视利用国外权威的传播平台,与重点国家知名智库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联合举办活动、联合发布成果等方式,尽可能将合作制度化,对外宣介“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倡议和外交政策,为我国总体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风险预警能力。智库还应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助力企业防范投资风险。例如,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经济政策变化、技术及资源禀赋等的研究,评估风险,发出预警,提供对策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王镭:履行好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广大新型智库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基固本,围绕大局,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强基固本,把研究工作做深、做实。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智库丝路万里行”大型调研项目,首批推出15项专题调研,由院属11个研究所派出调研组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考察,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建言献策。

        围绕大局,在智库工作中始终贯穿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新时代要始终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基本课题。

        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结合新时代新需要,不断创新工作途径和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积极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走出去”迈开新步伐:发挥学术资源优势,近年来在海外与具备良好合作基础的国家科学院、高端智库、知名大学等共同设立中国研究中心,尝试开创以学术研究为特色的对外工作新途径。同时,发挥国际交流资源优势,与俄罗斯、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科研资助机构以联合发标方式共同支持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中外学者共同设计课题,共同实施项目,共同发表成果,以合作项目深化中外沟通、理解,构建中外学者合作圈、学术共同体。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大局服务、与时代同行,才能行稳致远、大有作为。

        (对话嘉宾头像由本报记者郭红松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