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星期三

    李峪,一个被文化激活的山村

    作者: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09版)

        东出武乡县城,一路上的红色文化遗迹让人目不暇接。车行十五分钟,就来到长乐之战发生地。此战,以我129师772团团长叶成焕等800余人伤亡的代价,歼灭日军2200余人,也让日军“九路围攻”根据地的美梦破灭。

        车子继续前行,转过一个大弯,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李峪村。这个距长乐村三华里的村庄,红色文化遗存也极为丰富。名震太行的“地雷大王”王来法就是李峪村人。虽是第三次来该村采访,一进村,还是被村里的巨大变化而打动:街巷比以前更干净整洁了,游客更多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没走几步,就遇到“老熟人”——李峪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两次采访经历,记者对这个朴实的汉子印象深刻。“以前是魔术表演,现在我们村又有了新的内容。”没有一句客气话,王竹红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说,今年7月1日,村里全新打造红色实景剧《太行雷神》正式上演,这几天的每场演出都能吸引五百多人观看。

        近些年,李峪村对外最响亮的名片是“魔术村”。2008年,王竹红当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个靠做小买卖、开加油站先富起来的“能人”,一上任就琢磨怎么才能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在从小喜欢魔术、会变魔术的王竹红的鼓动下,一些村民开始学习魔术,并随着他四处演出赚钱。演出的同时,他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排练出230多个魔术节目。看到魔术表演能吸引人,还能赚钱,很快李峪村900多口人中有一半村民学会了变魔术,能登台表演的就有200多人。

        李峪村交通优势明显,穿村而过的是武乡县红色旅游线路的必经之路,西接八路军纪念馆,东连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砖壁。每当看到公路上来来往往旅游的车辆,王竹红总在想:“如何才能打好‘伏击战’,把游客‘截留’在李峪村。”2015年初,王竹红下决心扩建“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纪念馆内,大量宝贵的文物史料以及利用高科技光电设备,辅以仿制的各种石雷、木雷,吸引着众多游客。

        游客来了,留得住才能给李峪村带来更大收益。如何留住游客,王竹红又想到了村里已人人拿手的魔术。2016年“五一”前夕,上千平方米的表演大厅投入使用,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魔术表演,还可欣赏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英雄的足迹》《地雷大王王来法》等。红色文化加特色民间文化让李峪村人看到了致富希望。王竹红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当年就增收3000元。

        “打造集红色教育、魔术文化、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尝到甜头的李峪人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目标。红色情景剧《太行丰碑》、实景剧《太行雷神》相继诞生。“150余名演职人员有百分之七十是贫困人口,通过节假日的演出,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王竹红介绍说,这两场演出即将成为太行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精品“课程”,为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添了新的“载体”。

        站在表演大厅前,王竹红指着眼前的一大片土地说:“这500多亩的采摘园已初具规模。”他说,李峪村正在构建“红色旅游+特色文化+绿色农业”的乡村旅游体系,游客来村里可以参观“地雷大王”纪念馆,了解地雷战,观看魔术表演和情景剧,还能买到绿色有机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