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星期三

    福建抢救保护四平戏古戏服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09版)

        四平戏演员和闽江学院调研教师  资料图片

        四平戏戏服  资料图片

        夏夜的山乡,田间的蛙声与村口的锣鼓声齐鸣。福建政和县杨源乡禾洋村的古戏台上,村里的四平戏老演员李典焕精神抖擞,正演出今晚的压轴大戏《宝带记》。灯光下长时间的唱念做打,他身上的深红色戏袍都被汗水浸透了。

        李典焕今年已经82岁了,而他身上的老戏服比他年龄更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古朴典雅的戏服,和四平戏一起,在这个闽北的山村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台上的演员老了,曾经光彩夺目的老戏服也渐渐褪色磨损,似乎要随着岁月一起退隐到昏暗的后台去。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的古戏服被闽江学院几位研究传统服饰文化的学者们发现。于是,一场抢救古戏服的大戏在这个山村里次第展开。

    山村古戏年年唱

        禾洋四平戏源自明代的“四平腔”,明中叶后开始流传福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四平戏在全国其他地方逐渐消失,只在闽北、闽东的少数偏远山村保留下来。据了解,如今福建各地仅存三个演出四平戏的剧团,其中一个就在政和县禾洋村。2006年,四平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戏年年唱,年年赋新调。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四平戏,数百年来,一直陪伴着禾洋村人的生活,与当地的一草一木一起成长发展。村里的百姓几乎都能张口哼上一段四平戏曲调,秀上几手四平戏招式。每年上演四平戏的时候,禾洋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搭起戏台、唱起古戏,既祭奠先祖,也庆祝金秋的丰收。

        吴宏辉是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他的老家就在禾洋村的隔壁茶林村。去年8月,禾洋四平戏剧团到他们村演出,吴宏辉重温了儿时的记忆,领略了家乡戏的精彩。出于专业的敏感,他惊喜地发现,舞台上的一些老戏服做工考究、图案古朴,一看就能感受到它们悠久的历史。经仔细询问,他得知这些老戏服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些古戏服的工艺、式样与新式的戏服大相径庭,极为独特。因为时间久远,有的已破损严重,急需抢救、整理和保护。”于是,吴宏辉积极联系闽江学院的专家学者,对禾洋村四平戏戏服进行考察调研。

    古戏衣的前尘往事

        周正庄重的式样、炫彩夺目的色调、繁密精美的图案、工巧细腻的刺绣,一件件四平戏传统古戏服,令人叹为观止。它承载着华夏戏台上的文明,还昭示着巧夺天工的文化记忆。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栩是研究传统服饰的学者。从今年4月起,她带领团队多次深入禾洋村对当地的四平戏古戏服进行考察调研。“戏衣,俗称行头,是戏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的服装、鞋帽的统称,其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陈栩告诉记者,经过深入了解,禾洋村的四平戏剧团共保存着30多套传统戏服。据初步考证,这些古戏服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我们还到福建其他两个四平戏剧团考察过,发现那两个剧团演出所使用的戏服,都是目前市场上所售粤剧服饰的通用款,没有传统戏服保存下来。禾洋四平戏剧团是目前全国唯一还保留有四平戏传统古戏服的剧团。”

        一件戏衣,因为沾了血脉、经了故事,便不同了。禾洋四平戏剧团团长李佐忠,出身于当地四平戏世家。“现在我们剧团有40多位演员,以60岁以上的老演员为主,能演出《芦花关》《双龙记》《金印记》《英雄会》《二度梅》《八仙增寿》等十多出传统老戏。舞台上需要的戏服超过百套。因资金不足,日常演出时除了用外面买的新戏服,一些古戏服也在使用。”

        陈栩说,禾洋村遗存的古戏服多数采用丝绸材质制作,结合手工刺绣装饰及平面直线剪裁,具备了传统戏服材美工精的特点。

        “这些古戏服主要是蚕丝织成的丝绸,这就决定了它们的保养方式要求十分严苛。”据李佐忠介绍,这么多年来,剧团的老戏服都有专人按传统办法保管。“老戏服穿过后不能用水洗,只能用炭火烘干,然后加樟脑丸和防虫树叶放置在箱子里保存。”

        陈栩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且存储条件的恶劣,这些宝贵的古戏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脏污、霉变、绣线断裂等现象。其中18件古戏服状况尚可,服饰上图案清晰可辨,色彩略有缺失;其余戏服均破损严重,甚至个别已经风化为粉末,因此亟须进行抢救和保护。

    复制、保存、创新

        据了解,四平戏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四平戏人才培养和文化宣传。但由于缺乏戏曲服饰制作人才和资金,传统戏服的传承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现代的生产环境和市场条件下,传统戏服工艺中的人工刺绣被机绣替代,而且其他戏曲的新式戏服也在逐步取代四平戏传统戏服。这些改变直接影响着传统戏服的美学风格。”陈栩表示,传统戏服是传统戏曲艺术的载体,戏曲服饰中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制作者的手作文化,又蕴含了时代文化、戏剧文化。

        “传统戏曲服饰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流失消亡,一定要努力让它传承下来,并得到创新发展。”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永贵教授说,学院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创新,正着手成立纺织服装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组建专业师生团队,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他说,许多像四平戏古戏服这样的传统服饰正濒临消失,当务之急,应从三个方面予以抢救保护和挖掘:一是复制,要运用技术手段将古戏服的结构、刺绣、图案等服饰文化符号复制下来,使之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二是数字化处理保存,要运用影像、VR等数字化手段获取古戏服各方面的完整数据,建立四平戏服饰影音数据库;三是创新与运用,要将传统服饰的活性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服饰文化中来,使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真正活下来、走出去。同时对四平戏戏服、道具进行创新设计,让四平戏老梅发新枝。

        陈栩介绍说,学院计划在禾洋村设立一个学生社会实践点,组织师生团队长期开展有关调研和文化传播。“目前,师生们对禾洋村现存四平戏古戏服进行了数据采集、图像记录。接下来,还将积极联系相关艺术研究机构、文博专家,对遗存古戏服进行更进一步的年代鉴定。”陈栩说,按照学校的规划,还将组建专业团队对禾洋四平戏古戏服进行仿制、复原,建立四平戏古戏服数据库。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助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之研究。

        (本报政和7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