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你们以为我只会画虾吗?我的山水画得更好。”齐白石在诗与题跋中诉说自己的委屈。
“人谓吾只能画虾,冤哉”,他在一幅画虾的题跋中写道。
“乱涂几丛树,远望得神理。漫道无人知,老夫且自喜。”老人在山水画作中曾题诗自勉。
相较于花鸟画的盛名,齐白石的山水画显得默默无闻。世人与市场的不认可,使齐白石晚年很少画山水,他自题“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笔”。这也是导致今天齐白石的山水画存量较少的直接原因。但恰恰是这些山水画显现出齐白石艺术的独创性与超时代的革新性,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审视。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专题展近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在炎炎夏日里,观众可于一天内遍览北京画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十余家机构收藏的齐白石经典山水画逾160件套,与白石老人一起畅游山川。
惜墨如金 至简至练
齐白石画山水,惜墨如金。他笔下的山山水水都非常简洁、凝练,对现实景象作出高度概括,画面也常有大面积留白。
此次展出的《山水十二条屏》是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据介绍,齐白石一生创作过三套《山水十二条屏》,第一套于1900年创作,如今下落不明。第二套为1925年齐白石送给北京名医陈子林的贺寿礼,去年在艺术市场以9.36亿元天价成交。第三套是1932年齐白石送给朋友的礼物。此次展出的便是第三套《山水十二条屏》,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画中景色虽是常见的乡野风光,却在齐白石大写意的笔下别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韵。
十二条屏中的《白高天下》主题是雪。雪是齐白石喜爱的题材,这幅作品构图很简单,压弯的柳枝,衬托了雪的蓬松和厚重,浅灰的江面又让雪显得格外纯洁清亮,有厚有薄,画面就有了节奏感。整幅画面色调是偏冷的,但是中间那一抹红墙,又让人在冬天里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境。
十二条屏中《月圆石寿》的画面中有两块巨大的石头,齐白石用一高一矮,一直一斜,寻找其中的空间感,用树将两个石山破开。这幅作品见笔见墨,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齐白石笔下的景物都至简至练,一只扁舟,一叶孤帆,一痕长堤,一线云天。有人觉得齐白石的山水画太过简单,显得粗糙。简是人人看得见的视觉表象,繁则是画面背后未必人人读得了的画意。陈师曾用“平淡见奇”称赞齐白石的山水画。齐白石在自己的画作《题雨后山村图》上题诗:“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雨馀山”,表达了画作不为人理解的寂寞。齐白石曾对友人说:“作画要画得少,而表现繁,是不容易的。”齐白石长寿,半生蹉跎,阅历丰富,对自然观察细腻,对人生感悟深刻,这些让他的画更洗练、更单纯,观众可在这次专题展中细致领会老人简洁画面后蕴含的深厚画意。
五出五归 求新求变
齐白石从《芥子园画谱》中获得了最初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启蒙。27岁时,齐白石正式拜乡贤胡沁园为师学画花鸟,并随谭溥学习山水画,自此踏上了山水画创作的旅程。但不论是《芥子园画谱》抑或是谭溥所教授的“四王”类山水,都逃不出前人的程式规范,所以齐白石早期的山水画未能确立自己的风格。1902年至1909年的“五出五归”成为了齐白石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更为其山水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年间,行万里路的齐白石饱览了大半个中国的山河美景,远游途中积攒了大量的山水写生画稿。
远游归来后,齐白石根据写生画稿所创作的山水画,构图新颖、立意独特,画面中的真山实水大大提高了其山水画的生命力,展现出不同于其早期山水画的全新面貌。五次远游归来之后,齐白石将游历途中的画稿整理成一套册页,这就是他最珍爱的《借山图卷》。1919年定居北京时,他亦随身将此册页带到北京,并请好友和当时的文艺界名人题字、题诗、题跋,可见这套《借山图卷》在他心中的地位。据《白石老人自述》记载,这套册页原有50多幅,后来拿给陈师曾观看,陈师曾还为他提诗,可惜由于兵荒马乱,归还的过程中多有遗失,现存北京画院22幅,其他的不知所踪。这套册页成为研究齐白石山水创变的宝贵资料,是本次展览中的重头戏。
因为《借山图卷》的重要性,所以它成为此次北京画院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线索。从一层展厅开始,就以《借山图卷》中的山、石、云、落日、扁舟等元素入景,让观众在错落的空间中感受齐白石对名山大川的游历。
《借山图卷》是齐白石变法后的代表作,他喜欢画乡村田园的生活景象,平滩浅渚,水岸鸬鹚,柳树乌鸦,竹林桃花,牧牛放猪等等,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温暖的感情慰藉。在他晚年的山水画中,思乡成为主题。《万竹山居》中竹林、池塘构成静谧和谐的氛围。传统山水画往往是高山大川,飞泉流瀑,旷野疏林,表现出远离尘俗生活的精神逍遥。而齐白石山水画的精神气息拉近了与观众感情和心理的距离,这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齐白石生活的年代,交通还不便利,出游主要走水路。他自述道:“那时,水路交通,很不方便,走得非常慢,我却乘此机会,添了不少画料。”在这舟缓车慢的岁月里,白石老人慢悠悠欣赏沿途的景色,观察市井日常,用画笔记录着生活。今天,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齐白石历时七年的“五出五归”如今或许几日间便能完成,然而这样的快节奏却有可能让我们错失了路上的风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齐白石当年走过的乡间小路早已不复存在,虽然我们无法重走他走过的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作与白石老人结伴同行,游山历水。
(本报记者 张玉梅 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