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立足特色办学优势 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作者:胡华 贺武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7日 10版)

      随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人才需求十分旺盛。2005年起,浙江加大力度攻坚信息技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此后,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信息经济大省,出台《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成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同时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浙江发展信息经济的大提速、大升级迫切呼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做出相应的转型和变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浙江重点建设的信息特色高校,是一所有悠久办学历史和鲜明学科专业特色的电子信息类高校。身处时代潮头,学校主动改革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历经长达8年的探索、实践、试点、推广,在以点带面、以线串面的渐进式改革中,形成了创新信息特色人才培养的“12134”校本模式,有效服务学校打造信息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12134”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复合型信息特色人才。

    “12134”模式的校本探索与实践

      “12134”模式的内涵与指向:

      “1”指学校人才培养的信息科技内核。

      学校从大学章程定位、五年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等方面着手,将“信息科技”深深地浸透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工作中,让“信息科技”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在元素。

      “2”指教学力与学习力“双力”提升。

      学校把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持续改进的两大基本目标和衡量目标实现与否的基本制胜法宝。

      “1”指“互联网+”的全面“深改”主线。

      “互联网+”的思维、知识、技术是奠基内核、实现两大目标的“深改”实施主线。

      “3”指改革直接面对的三个逻辑起点。

      即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浙江信息经济强省发展战略;学校如何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的办学特色;学校如何持续改进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力和学生的学习力。

      “4”是指重点实施的四个方面的综合改革。

      学校紧盯信息技术前沿发展,注入专业“信息科技”内涵。一是推进与互联网结合的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石。二是强化互联网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发力人才培养改革的主战场。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咨询、示范等平台,举办信息化专题讲座、工作坊、研修班等,通过“3培养1竞赛”的多维革新教学理念,实战演练并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学校还将“互联网+”元素融入学科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等。三是聚焦信息特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找准人才培养改革的着力点。学校运用信息化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及实体实验资源,创建虚实结合、全时空开放的实验环境和动态实验教学体系;发扬学科竞赛优势,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四是构建“互联网+”的制度保障,拓宽人才培养改革的方法路径。学校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方法推动教师自主发展、促进智慧教学。

    “12134”教学改革模式的特色创新

      学校全面实施“12134”模式改革,立足本校办学优势特色,聚焦信息特色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内置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理念、内在元素和重要手段,重点从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发展等多个维度推进,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特色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学校成功探索了信息特色专业优化调整路径,深入实践“与互联网互融、专业复合创新、信息素养熏陶”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了专业建设新途径,形成了更为清晰明确的信息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学校有效构建了“互联网+”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智慧教学”推动课堂创新改革;建成一批信息化教育平台,一批研讨课、导论课等导航课程,一批慕课/翻转课堂课程、虚实结合实验室以及H-click、学习通等多个互联互通的课堂互动系统,切实改进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从知识教授型课堂向能力培养型课堂的转变,“互联网+”教育教学已成为学校的主导性教学生态体系。

      一是适应时代需要,集聚信息特色动态调整专业。建立红黄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学校原先60余个专业优化至23个类50个专业,并继续向35个专业维持数推进。运用“互联网+”改造包装工程、机械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二是实施专业复合计划,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推动跨学院、跨专业培养IT人才,通过“计算机+会计”等复合专业、成立卓越学院,着力培养有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及时融入各专业。面向非工科类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微专业,突出强化我校学生的IT“专板”。

      学校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智慧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做中学”“研中学”,“教”的信息技术改造与“学”的信息技术运用有机联通、互为支撑;形成多层次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以赛促学、以赛激能、以赛育人”的实践育人体系,继续发挥学科竞赛、挑战杯等各类大赛的激励作用,形成学生自编教材、课外科技创新发明等学习形式和学习共同体,以“泛在学习”为新特征的良好学风初见端倪。同时,“智慧学习”推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持续改善教学的能力。

      学校开创了与企业行业协同育人新机制,与信息行业全方位探索深度合作育人模式,探索IT企业出资源、出平台、出导师等多元化的共建模式和制度;参与发起成立一家以信息经济人才为主体的民间团体——杭州市信息经济人才协会。

    “12134”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与推广价值

      信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有效服务地方信息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近年来50%以上的毕业生在IT领域就业,成为杭州高新区人才大户,一批校友成为业内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涌现出了“快递分拣机器人”发明者朱建强等一批创业之星,学校成为浙江高素质IT人才培养高地,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估列全国第17名,历年省级以上信息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全国名列前茅,近8年在全国顶级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200余项,5次冲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其中,20名、28名、31名各1次)。

      教育教学的“互联网+”思维改进成效显著,新型课堂形态辐射面广。

      学校的“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新思维、新路径被广泛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资源等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成的在线课程吸引多所高校近百名教师和10万余名学生使用,《C语言程序设计》被58所高校近2万名学生用于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被30多所高校近5万学生使用。尤其是在校生刘隽良等出版了《C/C++》《数据结构》等教材,形成了以自主学习与朋辈教育为特征的群体,校园学习风气浓郁。

      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凝练提升,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

      近8年来,学校在信息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新增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专业、课程、团队、实验室等,建成程序设计在线学习评测系统(acm.hdu.edu.cn)和H-click课堂互动系统。通过实施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批教师成为学生欢迎、社会关注的杏坛翘楚,明星教师越来越多,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互联网+”程序设计竞赛的金牌教练刘春英升任教授;“玩转教育技术”的青年教师石小燕获青年教师教学全国竞赛二等奖;韩建平、郭艳华等老师在“玩课网”上开设的翻转课堂吸引了6万余名学生参与教学等。

      改革实效与经验受广泛关注,成为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样本。

      学校参与此项改革的教师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了教改教研论文120多篇,在信息技术结合人才培养方面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大1项)、省教改项目89项,产生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气象。学校先后迎来了省内外30多所高校进行专题调研交流,学校相关经验应邀在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介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全国推广,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仿真系统”推广运用到国内许多高校。

      为顺应浙江省信息化高速发展大省的需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不辱使命在进一步推动信息人才培养的大潮中勇力潮头,向着世界一流信息化大学水平快速挺进。

      (作者:胡华 贺武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