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园社区发生了一件暖心事:一名香港粤剧演出团的演员专程来到南园警务室赠送锦旗,感谢民警帮他找回了遗失的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珍贵的演出道具和影像资料。
“我以后要搬来南园住!”这名粤剧演员告诉南园社区民警蔡坤海。这句话说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从去年8月至今,已有八九十户搬离多年的老居民陆陆续续搬回南园社区居住。
“这两年南园村的治安、环境都大变样啦,我家老人就放心地搬回老房子,回到了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原来,两年前,南园社区这个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的老社区有不少城中村的“通病”: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盗窃案件频发,群众对治安、消防满意度低。一些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居民为此搬离。
这一面貌在近两年发生了变化。“南园社区0.5平方公里面积上有两万多间出租屋和近3万的人口,其中流动人口比例高达91%,光靠执法人员管理压力极大。在深圳市委政法委和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我们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南山公安分局教导员张明明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建立流动党支部,让600多名党员亮明身份,参与成立起一支500多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投身社区环境整治、帮扶等民生事务。
在南山街道办事处的全力支持下,南园社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培育出平安南园促进会、楼栋长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建立了68人的义务消防队和1700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居民、物业保安、快递员纷纷主动加入队伍,充分疏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为社区共建、共治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矛盾排查化解、风险防范预警、社会救助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则是“南园模式”的另一大“法宝”,为党建引领、群防群治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上个月,家住南园新村2坊的一位居民在午间发现邻居家有浓烟冒出,敲门无人应答后立即向社区警务室报警,短短5分钟之内,社区消防员和20多名志愿者消防员迅速响应并完成了从出动到扑灭明火的全过程,还破门救出了一名独自留在家中午睡的孩子。
原来,这是南园社区在南山区委政法委的统筹下首创的“一呼百应”机制,群防群治队员每人都佩戴着一部集定位、对讲、实时图像采集于一体的可视化终端设备,所有的信息都实时传输到管理系统当中,使队员们能够迅速响应调度人员的科学调度。
“谁家的老人、小孩走丢了,通过管理系统‘喊一嗓子’,1700名群防员就都知道了,再配合道路的视频系统,近一年来我们找回了50多名走失的老人、小孩。”蔡坤海告诉记者,社区警务室为此已经收到了二十多面锦旗,居民对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也大大提升了。
南山区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彭力疆给记者细数了南园社区这两年的巨大变化:600套“视频门禁+网络”系统,解决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及重点人员管控问题;390个智能消防探测器、2394个烟感喷淋,让火灾防患于未然;“智慧南山”App让租客在手机上就能实名认证、在线选房、办理居住证,实现“指尖化”房屋租赁;“三合一”警务终端机免去了群众办事要请假、预约、排队、数个窗口“来回跑”的麻烦;快递柜的引入为群众解决了城中村快递地址难找、无物业代收、丢失风险大的实际问题。
“为了避免出现以往‘前期启动难、后期维护难’的问题,我们创新采取了‘以租代建’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设备、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花小钱办大事,而且效果更好了。”彭力疆说。据统计,去年8月以来,南园社区发生的26宗盗窃案件全部破获,破案率达100%;盗窃警情同比下降50%。最新第三方民意调查显示,南园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满意度均达历史新高。
“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根本,以科技为支撑”的社区治理“南园模式”,正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