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草原上年轻的“领头雁”

    ——青海省囊谦县第一书记扶贫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5日 03版)

        着晓乡茶哈村是囊谦县海拔最高的村,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赵文刚来到这儿当“第一书记”已经快三年了。

        “我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井!”赵文刚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水利局党组成员、水政监察支队队长。2015年10月,组织上抽调他到茶哈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茶哈村以牧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交通闭塞。村里确定的精准帮扶户就有89户513人。”赵文刚说,这里地处偏远、地大户散,“吃水难”一直是村里最大的困难之一。

        “打井跟我的专业对口,但在山大沟深的茶哈村打井,那困难不是一般的大啊!”上山下沟,来回勘探,搬运设备,找准位置,这些都是全体工人脚踩肩扛一步一步量出来的。“还好,两年打了9口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赵文刚欣慰地说。

        “刚开始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给村民们送些油、拿些面。进村后的想法全变了。”赵文刚说,“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干些实事。”

        因病致贫返贫是另一件让赵文刚时刻担心的事儿,他从身上拿出三本花名册给记者看,“这是全村包虫病患者、残疾人、学生的名单,身份、住址我都记下了,不能让他们因病返贫、因残致贫,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能落下一个。”

        按照赵文刚的计划,两年来,村里的扶贫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去年村里贷款在县城开了一家洗车房,现在经营得有声有色;村里温棚种植项目不仅解决了村民吃菜难的问题,还增加了村民收入;今年3月,期盼已久的村社公路也终于通车了……

        赵文刚说:“局里对我们村的支持很大,我觉得扶贫靠一个人远远不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党和政府的支持,这很关键,也很鼓舞人。”

        “今年下半年,我们一定要让村里‘亮’起来,让村民收看到电视,打通电话,了解外面的世界。”赵文刚说,不断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展新党员,让党员带动困难户,转变困难户“等靠要”的思想,让村里更加充满活力……这些都是当务之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自己也感到那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村民摘去贫困的帽子,我有信心!”赵文刚说。

        “能在玉树州上开出租车对我们家来说很重要!”今年23岁的丁增旺都是囊谦县觉拉乡四红村的贫困户,家中仅有10头牦牛,几亩耕地,一家人一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挖虫草。初中毕业后他就在家里种地放牧,生活十分困难。丁增旺都告诉记者,自己来州上开出租已经两年多了,收入相当可观,家里经济情况也大为改善,而这一切全是因为和他们家“结亲戚”的驻村“第一书记”田万宝。田万宝是玉树藏族自治州交警支队政委,2015年10月开始担任觉拉乡四红村精准扶贫“第一书记”。

        四红村人对这个老是一身交警打扮的“第一书记”印象深刻。从小就在高原长大的田万宝,能说康巴藏语、能吃糌粑酥油,骑马上山放牧、下马赶牛挤奶,样样都会,招招都行。两年的驻村时间,他与村民相处融洽,他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大家无不交口称赞。

        “村里的基础设施根本谈不上,没出过山、没见过电灯的人都有,当时的第一要务就是修路、通电、通电话。”田万宝说,那阵子争取资金和项目成了自己的头等大事,村民眼里他不是在村里做调研,就是在州上跑项目,联络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地形。没日没夜干了好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总长17公里,总投资725万元的大电网进村建设项目顺利在四红村落地。

        “我最高兴的就是十九大前夕,村里通了电,和乡亲们一起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盛况。”田万宝说,那种感觉真好!

        “我们村能告别没电的历史,这全归功于党给我们派了一位好书记。家里通了电,不仅照亮了我的新居,还照亮了我们的未来。”村民尖措感激地说。

        “四红村属于半农半牧,全村3个社,228户1235人,全村的贫困户有77户,低保户29户,村子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虫草采挖。”田万宝说,牧民们除了种地放牧挖虫草什么都不会,我们扶贫不是给点钱给点东西这么简单,修了路通了电还要让牧民们掌握一门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精准扶贫。

        在他的努力下,从州总工会、州交警支队协调争取到了9万余元的机动车驾驶技能培训费用,村上30名青壮年牧民踊跃报名参加了培训,而丁增桑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如今30人中已经有20多人拿到了驾照,开出租跑运输,有的收入不菲啊!”田万宝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尽最大努力,多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用真情打动百姓,要用服务造福百姓。让“输血”变为“造血”。

        “我们尕麦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穷’!可以说是全县最有名的贫困村了!”31岁的金美扎巴是去年底刚刚接任尕麦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但从2017年初他就随扶贫工作组来到了这个村子,他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

        “东坝乡尕麦村是距离囊谦县城最远的村子之一,全村245户1240人,搬迁户达到六成,建档立卡户达到103户。尕麦村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念落后,老百姓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二是先天条件不足,自然禀赋差,让脱贫攻坚工作难上加难。”金美扎巴说,我们局里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举全局之力聚焦扶贫,提出第一书记打头阵,党员干部共帮扶,技术专家常深入,我们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摸底,对尕麦村的精准扶贫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搬迁,另一个是产业扶持。

        2017年,囊谦县第一个在牧区实施的“美丽乡村”项目在尕麦村开建,尕麦村30户牧民从高山牧场搬迁到了交通便利,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甘达纳草原。

        “项目总投资330万元,150万元用于搬迁,每户补助5万元,另外150万元,还将建设300平方米幼儿园,80平方米卫生院,还有文化广场。全部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一个全新的尕麦村正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金美扎巴看着正在施工的现场激动地说。

        金美扎巴介绍,从去年开始,村里就着手开始了产业技能培训工作,2017年唐卡纺织、驾驶员的培训效果就非常好。今年扩大延展了培训的内容,包括民族刺绣、嘛呢石雕刻、缝纫机、计算机、电焊、烹饪……这都将极大促进提高本村牧民的劳动技能。

        “现在我们在培训工作以外,主要任务还是美丽乡村项目的加强巩固,村里在产业上‘破零’的工作也迫在眉睫,产业支撑对我们未来的精准扶贫很重要。”金美扎巴告诉记者,目前村里解决通电问题的移动太阳能发电项目已全部落实到位;通往夏季牧场的30公里简易沙路工程已开工建设;村里筹备的主要产业项目——麋鹿养殖合作社、民俗博物馆、砂石料厂等也都已启动。

        “观念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自然禀赋更是现实条件,但我们还是要想方设法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走生态畜牧业路子,发展合作经营,用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得见的效益来说话。”

        “‘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精准扶贫,从2015年开始,先后有92名来自中央、省、州、县四级共三个批次的像赵文刚、田万宝,金美扎巴这样的‘第一书记’进驻囊谦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县69个村实现了全覆盖。”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说,他们在驻村工作期间,深入扎实开展入户走访、结对认亲、帮扶解困、教育群众、解放思想等工作,把“第一书记”这份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把牧民当亲人,在帮扶点结穷亲、帮穷户、挖穷根,成为牧民眼中“走心”的“第一书记”,成为囊谦县草原上带领大家脱贫攻坚真正的“领头雁”。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