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一本针对不同地域、实施不同对策的《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总体方案》摆在了四川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决策者的案头。这份覆盖四川全部深度贫困县的方案,重在实施农业科技扶贫,干实事、出实效,为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提供了科技保障。
川农大虽地处西南一隅,却谋天下农事。一直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抓手、服务“三农”为特色,为乡村发展开药方,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扶贫道路。
35年接续不断 见证扶贫效果提升
水果专家、川农大园艺学院吕秀兰教授一年里有150多天在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她率领团队培育甜樱桃、酿酒葡萄等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前不久,她主持的在汶川举行的农业培训吸引了1300余名贫困户、合作社社员等参加。一位种植户说:“之前自己摸索了很久,心里也没有底,现在有专家指导就放心多了。”
像吕秀兰这样,把科研写在大地上,把成果惠及乡村的科技人员,川农大可以排出一长串。这里曾涌现了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玉米专家荣廷昭等农业大家。
川农大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农、兴农、强农”的发展历史,一代代川农人不断彰显着“三农”情怀。1983年,川农大与成都市大邑县签订第一个校县合作协议,从此开启35年连续不断的科技扶贫历程。
在扶贫起步阶段,川农大发力农业主产区,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展开科技攻关和推广,最大限度提高粮食产量。之后,扶贫逐步由粮食主产区拓展到盆周丘陵地区,由高效种养业扶贫转向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如今的精准帮扶阶段,扶贫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学校组织专家开展实地调研,深入研究扶贫办法。近年来,川农大先后推广作物新品种6000万亩、果树优良新品种4000万株、畜禽新品种2亿余头只,平均每年为社会创造近100亿元的经济效益。
川农大校长郑有良说,扶贫工作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具有112年办学历史的川农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川农大最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就是全力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地制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翻开厚厚的《四川农业大学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总体方案》,四川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不同的农业攻坚策略跃然纸上。川农大针对不同区域的县情特点,提出了“精准扶规、精准扶智、精准扶产、精准扶技”四大精准扶贫措施,为4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分别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脱贫方”。
“我们着眼四川省全域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精确定位各贫困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川农大副校长吴德介绍说,针对45个深度贫困县的不同情况,学校着力布局大凉山优质马铃薯、大藏区优质青稞、雪域高原牦牛、藏猪等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精心打造县域高山蔬菜、小杂粮、优质水果、中藏彝药材等特色产业,并建议调整部分市场已饱和以及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劣势产业,降低了贫困地区一拥而上,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
凉山州雷波县,川农大的方案是以水稻、马铃薯为县域种植本底,在进一步稳定原有脐橙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海拔高低差异引入和发展高海拔山葵和中低海拔中药材、魔芋和莼菜。针对甘孜州丹巴县的区域海拔和产业发展基础,川农大建议按照“河谷有机菌菜、半山优质粮畜复合、高山特色种养”的模式布局产业。
甘孜州理塘县副县长向阳说,川农大以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如今,理塘县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探索出“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模式,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74个,集中种植露天蔬菜6000亩,建立青稞生产基地2万亩、马铃薯基地8000亩、油菜基地1万亩,还发展现代集体牧场13个、养殖小区5个和优良牧草基地4万亩,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
人才支撑 助力科技扶贫腾飞
“雷波县,科技人员郑阳霞;喜德县,科技人员龚伟;昭觉县,科技人员李亮……”这是川农大深度贫困县科技帮扶特派员的名单。
川农大不仅为深度贫困县制定脱贫攻坚方案,还将科技成果送到乡间,领着农民干。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一名学校的特派专家,每年选派千名大学生实施支教支农。
中药材专家田孟良两年来在巴蜀大地奔波20万公里,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深度参与精准扶贫;蔬菜专家贺忠群长期奔走在甘孜高海拔乡镇扶贫第一线,她不顾高原缺氧和烈日寒风,脚踏雪山泥土,融合打造“极地生态果蔬”,让果蔬采摘成为高原农民的乐趣……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科技工作者,我的目标和心愿是‘真正创造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真正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川农业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田孟良对6年来的科技扶贫工作深有感触,“虽然科技扶贫工作会有很多艰辛,但每当看到贫困地区父老乡亲们种出来的药材变成收入后脸上露出的朴实笑容,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川农大的师生们始终牢记科技扶贫的使命,走进田间地头、高原雪山,向贫困人民送科技,为贫困人民谋出路。近年来,川农大以人才和技术帮扶为突破口,已组织2000余人次专家到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00多次,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1000余次,培训基层干部、实用人才和农户2万余人次。
此外,川农大还将藏区、彝区“9+3”职业教育提升为“9+3+2”教育,每年从“9+3”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100名,在完成职校学习后,继续在川农大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地区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当地输送能吃苦、能奉献、舍得扎根基层的优质人才。
川农大党委书记邓良基说,“我们将继续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慧源的作用,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发挥好科技扶贫专家团队作用,开展好万名学生进万村科技入户等支教支农服务,真正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找准更直接、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扶贫好办法、脱贫好招数。”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见习记者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