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制度先进性呢?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这个制度就是先进的;只为少部分人提供机会,这个制度就是落后的。”
“72岁那年,公孙弘正式成了汉武帝的宰相,这是汉朝第一个贫民出身的宰相。在世界范围内,早期的国家都是贵族国家,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国,这就变成了可能。这不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故事吗?那可是两千多年前的事。”
“我们的专业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历史这个角度为中国提供证明,提供文化自信的证明。”
日前,教育部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20余名名师、专家为凉山州50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听着,记着。一晃,三个小时。来自凉山州会理县民族(实验)中学的教师刘国琼专注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关于“文化自信与历史教学”的讲授,在笔记本上写下:历史教学可以结合人物、故事展开教学。
“作为一名刚工作的青年教师,非常幸运能参加这次由教育部、人教社和州教育局组织的统编三科教材的培训。”短短的两天培训,让刘国琼兴奋不已,“有与教材主编、作家面对面的沙龙,有教材培训专家讲解,有同课异构专家点评、指导一线教师备课,太受用了。”
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三区三州”(“三区”指西藏、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次培训中,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解决他们教学上的实际难题,让广大教师更深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疑问 “我这样上课到底对不对呢”
真正的教育公平,取决于有同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训,就是让教师吃透教材,把握要义,将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课堂上,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的‘助推器’。”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
“很多时候会问自己,我这样上课到底对不对呢?”凉山州宁南县初级中学校青年教师廖仿常常处在迷茫中,一方面想要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呈现最精彩的课,另一方面却又陷于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诸多因素的两难之中。
大力推广好和使用好统编三科教材,正是促进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动,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机遇。这次培训有教材编者、作家、大学教授的面授指导,对刚接触新教材、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及时雨”。
“这可是现场呀!可不是转了多少手才听到的信息。”不少教师都有这种相同的感受。他们接受的是一手的、权威的专家对三科教材的解读——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承继国家记忆和国家认知。所谓国家记忆,就是从国家的层面上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选择、记述、传承;国家认知就是对这些历史事实的一种认识、一种评判。”
“这一次编教材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就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来编教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让儿童的经验能够进教材,就是接童气,把儿童的经验放到教材里面,孩子们在教材当中找到他自己生活当中的感觉和经验,然后他才愿意学,才能学得好。”
“多给一些方法和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比如:圈点、批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归纳、概括。大胆发言,勤查字典词典,积累精言妙语……多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读-思-写-评相结合,让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
疑问迎刃而解。“在古诗词教学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笼盖四野的‘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这些字究竟应该读哪一个音?在人教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的解惑下,我明确了古音今读的方法: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字,如果现在它没有这个古时候的读音,就应该按这个字现在的读音来读。”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教师赖小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感觉自己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整体把控上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是顺势而导,而不是故意为之,强行提高课文的难度。”
“山区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少,多来自教材和教师的讲解,老师备课就显得十分重要。”金阳县丙底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罗艳表达了教师们的心声,“如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将一流的专家资源、师资力量和先进理念输送到我们山区学校,相信在教材使用中的很多问题会得到解决。”
理解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基本轮廓、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设计、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学习理解与落实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们的一次次讲座在凉山州美姑县中学教师阿及克敌心中激起波澜。
多年来,一直按部就班地教学,阿及克敌很少去真正思考教学的目的。现在,他对教材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更明白在教学当中应该先整体了解统编教材,然后是认同教材理念,最后要基于实际去有效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使得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近距离接触到专家的授课,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让凉山州西昌阳光学校教师杜平感慨万千。“三个小时的讲座,中间只休息了一次。梁老师还没从讲台上下来,找他签名的人就络绎不绝了,没喝一口水,没休息片刻,一签就是一条长龙的人群。”杜平提及的梁老师就是作家梁衡。
接受培训的教师们以前是通过课本中的《夏感》《壶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丽》《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文章认识梁衡。而在讲座的现场,看到平日里只有在电视、书本上出现的专家,会理城关二小教师何定秀心潮澎湃。“梁衡先生给我们讲了《文章作法》,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感受、品评一篇文章。他生动形象地讲了文章的‘三境、四体、五决’,用鲜活的例子讲述了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写好文章。让我一直困扰在心的学生习作问题,豁然开朗。”何定秀禁不住跃跃欲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使用这样的方法去尝试。”
向往 “破茧成蝶,难道不是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蜕变过程吗”
意犹未尽,满满的幸福感一直充溢在心田。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姚春平和凉山州美姑县城关小学教师沈红梅师徒结对。这一幸福的相遇,意味着在姚春平的引领下,沈红梅的教学技能又会得到一次全新的提升。
从教材到教学,不是简单把教材的东西重复给学生,在理解、转化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们需要示范、引导、提升。姚春平的“探究学习”专题讲座让沈红梅耳目一新。“这让我透彻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也让我深切感受到破茧成蝶的启示:化蝶的过程,是破茧蜕变的过程,是经历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成长的过程,不可替代。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蜕变过程吗?”
“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一定专业积淀和史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历史教育的责任。我向往成为这样的教育人,我因向往而努力。”凉山州民族中学教师刘琳均脱口而出。
“我们一线老师对于统编教材多少有些抱怨与排斥——新教材的知识覆盖面更广,对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更加严格,对培养新时代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创新的能力更为突出。而这些,对于我们偏远、落后的小县城的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两天密集的培训让廖仿找寻到了答案,“我要做的就是坚守这个职业,对得起我的学生,对得起自己。”
教育,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从理念到教法,教师们都有不少收获。凉山州布拖县交际河中学教师曲木么呷体会到新教材的核心意义就是立德树人,明白了自己今后的教育方向,明白了培训的意义。统编教材培训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武琼的点评让何定秀认识到语文课堂研究“教什么”比“怎么教”更有价值。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教师张玲的课堂里,木里县民族学校教师蒋海兰理解了教师的亲和力,能在课堂上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承认错误,融入学生,才能成为一名真真正正负责任的老师。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当地的教育资源,有效的用好教材,这是对我们每一位老师的一个挑战。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情境性和生成性,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我们育人的功能就可能会大打折扣。”申继亮表示,教育部还将为“三区三州”教师提供立体化、可持续的保障系统,搭建教师研修网络服务平台,持续开展统编教材培训和指导答疑活动,建立“名师工作室”机制,通过定期亲临指导和远程一对一辅导,为当地培养一批骨干青年教师。
(本报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