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1日 星期六

    辽宁:产业兴旺 家园美丽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1日 02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举目青草绿,花香飘满径。记者走进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前杨木村,秀美景色尽收眼底。村头一排排蔬果采摘大棚前,村民吴桂清说:“咱家的菜都是自家生态大棚里种的纯绿色无公害蔬菜。”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前杨木村先后建设了500亩花海湿地景观、休闲旅游和候鸟式养生养老基地,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经营乡村生态旅游。吴桂清开的农家乐,每年接待数千名游客。同时,“一村一品”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3000亩,“北绿牌”大米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农民年获利280万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辽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辽宁发展实际看,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既是工业、城市的振兴,更是农业、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辽宁从产业振兴破题,以实干促振兴,打好特色牌,抓优势产业规模化,抓品牌农业建设,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今年初,辽宁省委对全省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立足农业产业和区域比较优势,全面优化中部平原精品农业区、辽北粮油和畜牧业区、辽东林业和特色农业区、辽西畜牧和设施农业区、沿海水产粮果蔬农业区产业结构,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辽宁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都是主力军。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双组长,由省委书记陈求发和省长唐一军担任。今年初,辽宁省分两批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2297名干部到乡村,担任乡镇党委第一副书记或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在辽宁,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齐发力,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格局已逐渐形成。

        辽宁始终坚持以富裕农民为目标,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真实愿望,通过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进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雨季一过,我们就开工建大棚。”营口市盖州东城街道巴岭村支部书记张广扬满脸憨笑。他说,2017年底,村党支部建设反季错季绿色蔬菜大棚,已累计盈利12万元。原来种植玉米每亩地只能收入三四百元,现在改成大棚收入是原来的10倍。

        今年以来,辽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布局结构为重点,进一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77.6万亩,改种花生、蔬菜、中草药等优质高效作物,新增设施农业10.88万亩,投资过亿元的畜牧业项目达53个。为破解资金难题,辽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拓展市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空间。目前省财政已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46亿元,支持种(养)殖业、林业保险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上半年全省农业信贷在保项目963个,在保余额6.9亿元。前5个月全省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256.1亿元,余额8009.5亿元。

        统筹谋划,重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悄然改变辽宁乡村,让产业更兴旺,乡村更美丽,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