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9日 星期四

    一条长江水,廿载沪滇情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9日 10版)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如果说,一条长江把云南与上海两地天然地联系在一起,那么,22载助力摆脱贫困的帮扶情,则使沪滇人民从心灵和情感上深深地相通相融。

        云南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幕菲勒行政村黑鱼洞村,群山环绕,郁郁葱葱。村前,坝塘清澈,整洁的农家别墅和村民休闲广场散落村间、路旁,多彩波斯菊、金黄的万寿菊盛开,清甜的空气中不时飘来铮铮弦声和彝族小调声……一切都在讲述着这个彝族小村庄的变化。

        据了解,单在文山州,22年来,上海市及上海虹口区、静安区、松江区、浦东新区4个区党委、政府共安排资金6.3亿元,帮助文山州建设安居温饱村、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新纲要示范村、贫困村提升等1271个项目。

        云南,是全国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扶贫攻坚主战场。1996年9月,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上海云南正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2年来,沪滇双方坚持“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相结合,贯彻“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帮扶方针,助力对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和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沪滇结对帮扶关系持续深化,帮扶重点从原来的4个州市26个贫困县,拓展为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

        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野生菌资源丰富,目前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290多种,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如今,“咪黑们松茸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已全面启动,致力推动南华县的野生菌产业步入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南华县县委书记李云升告诉记者:“基地涉及两个村民小组,共76户407人,我们不仅要通过保育促繁基地让这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更要把好的技术经验推广出去,把优势产业资源引进来。”

        精准扶贫,要在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上下功夫。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通过沪滇两地扶贫协作平台,纳入供沪蔬菜外延基地,由上海企业帮助在沪开展产销对接,2018年预计可销售1000吨蔬菜。随着“沪企入滇”工程推进,上海复星集团、新沪商联合会等一批知名企业、商会到云南投资兴业。仅2017年,实施沪滇经济合作项目217个,到位资金324.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7955人,吸纳就业脱贫2950人。

        扶贫攻坚,人才是关键。上海闵行区与云南保山市结对举办的干部培训早已常态化,且不断创新模式,提高实效,努力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教育、医疗是长期制约云南发展的短板,也是沪滇扶贫协作的重点。自2011年起,上海连续选派1000多名优秀教师赴云南对口地区支教,两地百家中小学结对帮带;上海28家三级医院与云南28家贫困县医院结对,有效提升云南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两地全面合作打开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希望,沪滇双方要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各领域合作,在互利共赢中助推脱贫攻坚;上海要把精准扶贫作为紧要的政治任务,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同云南人民一道,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颜维琦 任维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