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李黎表示,目前中华骨髓库在库志愿捐献者达到242万人份,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希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榜样力量,能激励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
众所周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捐献者在捐献过程中要承受多大痛苦、捐献后是否影响身体健康,种种疑虑阻碍了大多数人捐献的脚步。然而,在江苏泰州,张冬梅和石云根这对平凡夫妻却毫不犹豫地为那些未曾谋面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种子”。
“留下一个血样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
“从十几年前单位组织无偿献血开始,每年我都会去献血。”2005年至今,石云根已义务献血13次之多,累计献血量超过4000cc。每次献血都陪在丈夫身边的张冬梅也渐渐萌生了献血的想法,并在丈夫的鼓励下加入了义务献血的队伍。
2013年3月,张冬梅和往年一样献血时,被一张募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宣传单吸引。本着“留下一个血样就可能挽救一个生命”的初心,张冬梅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一年后,当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救助天津一名年轻生命时,张冬梅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和一般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一样,张冬梅也曾受到家人的反对,尤其是年迈的母亲。这时,同样热心公益的石云根站到了妻子身边。“一开始我也担心,但了解了整个捐献过程和相关知识后,我决定支持她。”夫妻二人在网上查找各种捐献成功的案例,一起与母亲谈心,经过反复做工作后,终于得到了老人的默许。
前往南京捐献的一周令夫妻二人难忘。从全面检查到打“动员剂”,张冬梅总是随叫随到,生怕耽误。打“动员剂”的第三天,张冬梅开始感受到腰酸乏力,“但就像得了一场小感冒一样,绝对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捐献的这一天,在丈夫的陪同下,张冬梅开始了长达4个小时的血液分离。看着血液从自己的右臂流出,经过医疗器械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重新从左臂流进身体,张冬梅紧张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血液在体外走一遭就能救一条命,太值了!”妻子的成功捐献让石云根备受鼓舞,2014年8月,他也主动报名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不到两年的等待,石云根就与一名韩国的患者配型成功。2016年5月,石云根在戒烟一个月后也顺利完成了捐献。
据中华骨髓库江苏管理中心主任丁玉琴介绍,由于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配型成功率很低,所以夫妻均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国内尚未有先例,在国际上也属罕见,石云根夫妇凭借自己的爱心与勇气创造了奇迹。
“说出我们的故事就是在播种希望”
从省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到全国最美家庭、优秀红十字会员,石云根和张冬梅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但朴实的夫妻俩觉得,这一个个称号只是对过去的肯定,而他们还想给那些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去更多的希望。
曾赴长沙参加全国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暨志愿者交流活动的张冬梅发现,虽然现在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活动在各地逐渐开展起来,但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还是知之甚少。于是,她和丈夫除了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宣讲活动之外,还定期走进市区的中百一店献血车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造血干细胞采样招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无损健康、挽救他人生命的高尚事业。“说出我们的故事就是在播种希望,哪怕我们的故事只说动一个人成为志愿者,我们也会不断地做下去。”张冬梅说。
据泰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蒋欣春介绍,在石云根夫妻二人的影响下,一大批适龄志愿者参加了造血干细胞采样,这其中就有石云根的同事司伟。“石大哥的成功捐献救了一条命,是一件大好事,我们也要向他看齐!”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司伟于2017年配型成功。司伟捐献前的这段时间,只要是有捐献方面的问题向石云根请教,石云根都会耐心地为他解答,并始终为他加油鼓劲。“有时做不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石大哥还会主动打电话帮我劝说。”在石云根的鼓励和帮助下,司伟成为公司里第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如今,石云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晚饭后和张冬梅一起跑步锻炼身体,抽的烟也比原来少了许多。他希望身体一直保持好的状态,时刻准备着为需要的人再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年五月,石云根刚满十八周岁的儿子张鑫豪也“子承父业”,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并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希望能和父母一样,播撒更多‘生命的种子’。”张鑫豪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玫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