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6日 星期一

    深度耕耘文本 阐扬思想真髓

    ——《马克思哲学要义》评介

    作者:侯才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6日 11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赵敦华教授的《马克思哲学要义》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坚持“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叙述相结合”,“逻辑与历史、思辨与事实相结合”等方法,以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依托,提供了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是一部富有独创性和特色以及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该书具有下述显著特点:

        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视阈和分析框架来展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作者在彻底否定和摒弃阿尔都塞的“断裂论”以及打破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分野的同时,既没有从历史的维度对马克思一生进行划分,如通常所说的早期、中期、晚期或青年、晚年,也没有按照一般的理论结构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划分,比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等,而是从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辩证哲学等5个维度,依循5条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逻辑主线,对马克思文本进行多重、复式和立体的解读。在笔者看来,这种解读方式不仅是研究视域的一种创新,而且实际上提出了作者本人的一种独特的马克思哲学观。

        充分运用了互文本解读的方法。这种互文本解读,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本人不同时期的文本的互读互释,体现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的互读互释,而且还特别体现在对马克思和他的同时代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的文本比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文本的互读互释。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这种互文本的解读同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和讨论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彰显了本书所具有的历史和前沿的视野,也体现了作者对西方哲学的深厚造诣。

        在广泛借鉴和利用当代国际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紧密依托和深度阐释经典文本的同时,密切关照当代社会的现实实践和发展,体现了“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中心”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统一。“结语”部分虽然看似简短,却涉及现实诸多根本的问题和方面。如果说文本的深度解读体现了作者的彻底的科学研究精神,那么,作者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则集中体现在这种对现实的关照。

        基于对文本的深度耕耘以及上述诸种原因,该书颇富原创性和新意,不乏精彩论述以及独到和富有特色的观点:

        ——在充分肯定马克思对传统实践概念的变革以及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将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肇始一直延伸到劳动价值论,并通过对商品二重性理论的缜密剖析阐明马克思的实践观既坚持了劳动的物质基质的自然性、优先性,又强调了物质关系的社会性,实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机结合,从而将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对实践与物质的关系的理解追溯、聚焦和拓展到了微观的层次。

        ——在结合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一系列文本系统梳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吸收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对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细致的互文解读,深入阐释《资本论》前五章与《逻辑学》前两篇的对应关系,揭示《资本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卓绝运用和系统体现,进而展现《资本论》不仅包括经济学、唯物史观和伦理学,而且还包含逻辑学在内的整体蕴涵。

        ——对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以及伦理和道义批判给予特殊关注、独特诠释和充分肯定,并批驳了贬低其道德批判及其社会效应的研究倾向以及波普尔所代表的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道德批判割裂开来的错误做法。其中,对马克思本人所亲履的道德实践的阐释可谓既独到而又合理。

        ——严格依据文本,从思想渊源的角度,客观地阐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作者没有像绝大多数研究者那样,囿于恩格斯的“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这样文学性的描述,而是基于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文本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两者在实践、感性直观、异化等问题上理解的细致甄别和比较,得出“马克思从来没有成为费尔巴哈派”这一客观结论。

        ——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区分为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主题的宗教批判和一般历史意义上的宗教考察,以及将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分解为认识属性、语言属性、社会结构属性和阶级属性等4种属性进行探究。这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宗教观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无疑具有方法论意义。

        诸如此类,书中值得人们重视的观点、亮点很多。有的观点也许未必能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它们无疑有利于推动马克思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进展。

        (作者:侯才,系中央党校哲学部一级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