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北京大学建造通向中国的文化之桥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3日 04版)

        【来华留学】

        又到毕业季。此时,漫步燕园,随处可见三三两两身着学士服的毕业生拍照留影,其中,许多不同肤色的笑脸,更是北大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对北大来说,并不稀奇。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大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也是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北大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曾查过北大校史档案,早在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北大就曾接收过当时的俄国和日本的留学生。

        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14名外国留学生调整到北大,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始。60多年来,北大已经培养了9万多名国际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近190个国家和地区。而现在,每年有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人次的各类留学生在校学习,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师生通过来华留学项目相聚燕园,在此相识相知、交流交融。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陆俭明看来,这是一项伟大、无形的桥梁工程——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同时也为让汉语,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众多的国际友好使者。“如今,从北大毕业回国的留学生,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他们国家政界、商界、文化教育界的要员或骨干,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中国有关。像我所教过的越南、新加坡的学生,有好几位先后出任越南和新加坡驻华使馆的教育参赞。”

        截至目前,北大留学生校友中有一位国家元首,多位校友现任或曾任外国政要,几十位校友担任或曾任驻华使节,数十位校友已成为知名汉学家。北大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举例说,泰国诗琳通公主是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也是北京大学的名誉博士。自2001年至今,公主几乎每年都到访北大,为推进中泰交流合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现在担任法国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的北京大学法国校友白乐桑不仅写书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也经常介绍学习中国文化和汉字的有趣故事,回忆起在北大的点点滴滴,他深有感触:“对我而言,这两年既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汉语言能力的同时,我一步一步接近了原本十分遥远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贝罗贝长期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目睹了近几十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长期研究中国语言,从这个角度也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变化真的很大,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发展得如此迅速。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世界在经济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国家之一”。

        两年的硕士学习结束后,阿瑚德选择回到埃及,并凭借其出色的汉语能力和留学背景,成功在埃及新闻总署谋得职位。现在,她每天的工作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从接待到开罗参加书展的中国作家,到参加埃及欢乐春节大庙会,从中埃文化年开幕式,到中埃大学校长论坛,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从北大走出的留学生都对母校有着持久深厚的感情,北大的精神也通过许多留学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留学生校友、塞尔维亚东方之家协会的创始人玛丽娜这样说:“无论是对于中国学生,还是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北大的学习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我们后来的生活和工作受益良多。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我们深感自豪。或许我们并不相识,但是无论我们身在何地,只要知道我们是北大的学生,我们就会有一种毫无隔阂的亲切感。”

        (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