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2日 星期四

    抢救性记录要融入生命情感

    ——专家和学术专员谈非遗抢救性记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2日 07版)

    《四季生产调》学术专员、

    云南省元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何志科: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做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我认为,第一,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没有当地主管部门的重视,工作很难开展;第二,项目负责人要有项目资金支配权和工作人员的调配权;第三,项目负责人要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怀有深厚的情感,对所开展的项目了如指掌;第四,项目负责人应该熟悉传承人生产生活状况,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第五,项目负责人与包括摄影师在内的团队成员要充分沟通,了解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禁忌,而不是随便拿起摄像机、照相机就拍。

    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延庆:

    要升华到传承人的记忆层面

        一件优秀的抢救性记录项目成果应当同时符合三方面要求。第一是运用影像和文本要素直观呈现;第二是展现传承人的生活和实践。举例来说,如果只是拍摄一位老拳师的套路,就会造成影像文本和实践操作两张皮的问题,这样的成果难以为非遗传承提供实质性帮助;第三要升华到传承人的生命与记忆层面,无论哪种记忆的记录都需要传承人、拍摄团队和学术专员生命情感的融入,这三方面逻辑串联起来,作品的生命就可以存续下去。

    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

    非遗影像讲述应尝试多样化

        从影像传播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抢救性记录成果,我认为还有几方面待改进。首先,影片形式较单一,多是用解说词配影像的模式展现传承人和技艺。非遗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对传承人做影像记述,还需要从影像表达形式本身做更多的尝试。其次,部分综述片用“上帝式”的讲述视角讲述,不易引发共鸣,可以考虑学习一些受欢迎的纪录片,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就采用了深度旅游者的视角,这样更利于观众情感带入,引发共鸣。最后,传承人也是社会化的人,非遗影像应当更加融入传承人的生活世界,这样会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布依戏》项目学术专员、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朱伟华:

    非遗记录要增强学术性

        现在多数团队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没有拍出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那就会失去项目的根本意义。专家是项目学术性的保证,每个执行团队都应配备一名以上的学术专员。在学术专员的选择上,贵州在全省寻找对应领域的专家,以确保在前期对项目进行宏观把握,同时邀请地方学者参与,因为他们对具体情况特别了解,可以在拍摄阶段确保项目的学术含量和学术深度。同时,学术专员要审查整个拍摄计划,尤其是口述访谈提纲。实地拍摄阶段,要深入现场,为拍摄团队做现场指导。贵州这次有三项获评优秀,我认为与操作程序有很大的关系。

        (本报记者徐谭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