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为岌岌可危的传统工艺注入活力

    作者:徐艺乙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1日 07版)

        2016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的一百多所院校中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两年多来,参加该计划的院校,正在进行着一项重要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为岌岌可危的传统工艺行业注入生机活力。至今已有近6万名各地区各民族的学员接受了多种非遗传统技艺的研培,开拓了眼界,增加了素养,增强了基础。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要更高明,意义更加深远。

        作为第一批参加研培计划的学校,苏州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在积极实施研培计划的同时,与贵州、重庆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协作,率先成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苏州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在此平台上,更加贴近实际地开展研培工作,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文化富民为目标,努力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空间。同时,苏州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派出得力骨干教师,在认真学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水平,编写符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教材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苏州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等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多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接受培训的乡民普遍提高了收入,正在向小康家庭迈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地方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并通过他们生产的传统工艺品得以传播和弘扬。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原材料多来自自然。千百年来,民众在处理材料的基础上发明了多种工艺技术,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在历史上曾经与民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传统手工艺成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不受欢迎,甚至逐渐萎缩。加之劳动强度大,短期内很难见效,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此类手艺,致使传统手工艺人才奇缺,后继无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这样的现状,各类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生产的传统工艺品满足了民众的多方面需求,在恢复与重建绿色生态的、典雅的生活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过去的乡村中,曾经有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这些传统工艺品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在1954年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上,由这样的传统工艺品构成的展品,曾经让观众惊喜,让许多专家教授赞叹,在国外展览时也曾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好评。

        如今,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深入开展,研培计划的范围已经有了拓展,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是新时期研培计划的新目标。广大的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老师、研究人员和专业学生,在向传承人群传授技能的同时,向地方的民众和传承人群学习,整理地方的传统文化,提高传统工艺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文化富民。让民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发展传统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作者:徐艺乙,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