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气象专家提醒:

    暑期出行需关注气象灾害风险

    作者: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9日 08版)

        7月5日18时45分许,两艘载有中国游客的游船在泰国普吉岛附近海域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事故。这场令人扼腕叹惜的事故,暴露出了当前被人们忽视的气象灾害风险。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7月7日提醒公众,进入7月,正值公众暑期出游和休假旺季,公众出行安全风险加大。全国已经进入汛期气象服务最为关键的时期,南北方多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日趋频繁,后期台风生成登陆强度可能偏强,影响和威胁不可低估。许多旅行热门景区和地区恰恰是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发地区,公众出行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权威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和灾害防御建议,特别要重视对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的防范。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暑热难耐,这是近期全国南方和北方公众的共同感受,暑期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暑期旅游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高温天气影响下,近一半暑期游客以避暑为主要目的,前往海岛、草原、高山等避暑地预定量持续增加。

        “海岛、草原、高山这些地方,恰恰是灾害性天气多发的地方,是台风、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多发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当前南北方都正值主汛期,天气形势复杂多变,暴雨洪涝、台风、高温热浪、山洪地质灾害、强对流等灾害频发。据气象部门统计,入汛以来,全国已经历了13次强降雨过程,1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地降雨量突破极值。全国有172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12条中小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的洪水。

        “公众出行期间规避风险的最重要做法就是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表示,各级气象部门和国家级业务单位会切实加强气象监测,综合运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依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精准化预报,关注重点区域的雷雨大风、短时强降雨、冰雹、雷电、龙卷风等极端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时提醒公众。

        气象专家提示,在涉及水上游乐项目时,对于灾害性天气必须以预防为先,特别要关注大风、海浪等预报预警信息。在山岳型景区游玩时,碰到打雷天气,尽量不要到山顶上去,不要乘坐缆车;不要脱离景区规定路线,避免遭遇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如果出现极端突发天气,旅行社出于安全考虑取消或变更行程时,游客应理性对待,详细了解情况,耐心听从建议,以安全为重。

    加强躲避强对流天气意识

        气象专家表示,此次普吉岛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船方并未因气象预警信息而改变出海计划,仅因“当天清晨天空已逐渐放晴”,且“看上去海上没有强风”就选择冒险出海,这是缺乏对“强对流天气”的认识。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夏季较为常见。

        “由于导致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很难被常规气象观测网捕捉到,在目前的观测条件下,不仅是中国,包括世界各地,对于其信息的捕捉也还不够全面,因此对强对流天气的认识和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强对流天气事件可供研究的个例很少,预报难度比较大。”张涛介绍,现在世界各国对某个地区对流天气的发生,一般只能给出一个大范围的预报,并不具有针对性。

        “对于强对流天气,最好的防御就是躲。”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田付友表示,每年夏季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多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能让防御措施更加准确,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一旦接到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或者已经出现强对流天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做好防雷击、大风、短时暴雨的应急和抢险工作;公众应尽可能躲避到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关好门窗,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单位应当采取安全保障措施;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城市内涝等灾害。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