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让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

    作者:本报记者 张斐晔 李盛明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9日 09版)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一名与会嘉宾正在观看“多彩贵州公园省”图片展。 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图为7月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海洋微塑料研讨会”举行。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图为7月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海洋微塑料研讨会”举行。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光明图片

        7月7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国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协同增效”峰会。7月8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了“一带一路”碳中和基础设施发展与融资峰会。与会嘉宾从能源、金融、人文等角度发表了真知灼见,为推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绿色发展:中国在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优先考虑,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落实2030年议程,都要坚定不移地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开门见山地指出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一带一路”和2030年议程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成就有目共睹。

        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已围绕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黄润秋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政府及生态环境部的具体举措:启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并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筹建“一带一路”绿色比较国际联盟;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举办“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国际高层对话会等主题交流活动;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和转移中心(深圳)和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宜兴),推动中国相关企业发起《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全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他说。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中国的“绿色方案”也被“随身携带”。“中国多个进出口商会针对对外投资建立了社会责任的指标,对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了指导,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中国还推行了钴矿开发、稀土开发的环保标准,确保矿业活动在国内外的可持续性。”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认为,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真正能够让“一带一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

    创新驱动:别出心裁 脚踏实地

        绿色“一带一路”和2030年议程的目标清晰,但实现的步骤仍然需要集纳各方智慧,攻克难点。

        “我认为,主要的难点是能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无论是解决发展问题还是安全问题,都需要能源,“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也在于能源。“没有能源的根本变革,《巴黎协定》的目标就不能落在实处,而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海平面上升问题也会加剧。”

        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据世界银行预测,仅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如果2030年前要实现低碳能源的转型,每年需要额外投资约为800亿美元,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如亚投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可以在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方向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说。

        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震正好带来了有关绿色技术银行的介绍:“绿色技术银行的定义是汇聚先进实用的绿色技术,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的是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实现绿色发展。”据王震介绍,2017年12月3日,“绿色技术银行”项目正式启动,将提供绿色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的总体解决方案,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倡议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曾春花提出了选择生态型小微企业作为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经济载体;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屈四喜建议继续开展以粮食援助换取财富增长等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员贝斐然认为应当将城市和乡村合二为一,建设新型城乡联盟以及将“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与生态建设结合……与会者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掀起了论坛一个个小高潮,创新的“金点子”将成为未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驱动力。

    理念为本:让生态文明扎根血脉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2030年议程,都非常振奋人心,但如果没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所有的目标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一针见血地对推动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做了解读。“2030年议程中的17个目标没有任何一个是陌生的,但为什么没有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之后建立的发展模式。”他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发展模式,根本上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文化、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和新发展理念正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能源司司长安泰瑞同样认为,应当将生态文明与包容性的工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协同效益,我认为关键在于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发挥出合力。”发布绿色投资指南、推动南南合作、建设协调网络……安泰瑞表示,联合国工发组织愿意推广生态文明理念,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低碳基础设施项目采取正确的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态文明的理念正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根本之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发挥桥梁作用,不仅将中国的资源、技术对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带去。

        “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绩可以说是难以置信的,而从气候变化巴黎峰会上的表现来看,中国也正在全球生态领域承担引领者的角色。”新加坡原工贸部长杨荣文认为,正是中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这样的前瞻性、根本性理念,指导着中国的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这样的价值观不能只是中国人认同,我认为应该向其他国家推广,通过教育、宣传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以身作则,让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世界人民所认同。”

        对此,希腊驻华大使罗卡纳斯非常赞同,“生态文明应当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新型文明,让所有人像打理自己的家一样将打理好生态环境作为日常的意识与信念。通过人文交流、政府宣传等方式,真正让生态文明的理念触及更广泛的人群”。他提议,希望2019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可以设置有关议题,“中国曾创造了独一无二、从未中断的璀璨文明,这让中国有着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思维。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这样一种伟大概念,我相信它将服务于全人类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斐晔 李盛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