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周大新的长篇新作《天黑得很慢》,因主要利用出差时间抽空阅读,读得断断续续、磕磕绊绊,读后的感觉也若芒刺在背,令人惊恐不安。一部小说能令人有一种疼痛的感觉效果,委实也并不多见。
从写作的题材上说,《天黑得很慢》所描写的退休老人余生晚景的生活故事,是当下的小说写作里较少反映的,带有一定的弥补空白的性质。但周大新的这次小说写作,用心比较狠,手法也比较辣,他把人到老年之后从心理状态到生活情态的种种无奈情景、无常情状,描写得彰明较著,入木三分,犹如放大镜一般历历在目,纤细无遗,让人看得有些心有戚戚,更心有余悸。
作品在真实揭示退休老人萧成彬变着花样的“抗老”斗争以及与小保姆钟笑漾的别样情感中,既蕴含了一定的批判的成分,也释发出了不少温暖的气息。这样的一个冷热的相互“对冲”,使得作品弥漫着一种氤氲乃至浑象的意蕴,从而既引人深省,又耐人寻味。
退休多年已年过七旬的老法官萧成彬,步入老年之后,越来越“恐老”,为别人把自己“看老”而不安和不服,为自己身体的日渐衰老的而焦躁和焦虑,因而想方设法地“抗老”,并不遗余力地寻求各种长寿方法:练延寿操、学龟龄功、吃千岁膏等,结果,无论是采自民间的,还是来自网上的,都被证明是乘伪行诈的伎俩与以售其奸的骗术,他既花了钱,受了累,还上了当,受了骗。只有去到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元阳村与一些高龄老人接触之后,才由他们的无欲无求的自然生存方式得到触动,心态逐渐回归自然,“精神状态好了不少”。在他的这些纷至沓来的“抗老”战术的背后,深藏着的,是萧成彬“不认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的心态,是一直“努力消除自己身上‘老’的痕迹”的企图。但一场意料之外的口角引发的脑溢血,却使从不服老的萧成彬接连遭遇了耳聋、失明的剧烈病变,乃至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在86岁上完全变为了一个失去记忆力,没有了认知力的痴呆者。
一心“防老”、“抗老”,老境依然如期而至;力求长寿、高龄,却使余生缺少了原本该有的质量。怕什么,来什么,求什么,缺什么,一切都朝着萧成彬个人意愿的相反方向发展。不能说萧成彬自己是自己悲剧的制造者,但他的“不认老”,不服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悲戚的成分,加快了走向悲剧的节奏,却是显而易见的。
人要走向老年,是人生历程的一个自然阶段。在这样的人生后半程里,既要干好自己该干的,做好自己可做的,也要学习在人生舞台上的“退场”,在事业打拼中的“收尾”,在人们视线中的“淡出”,善始善终地做好人生最后阶段的“谢幕”工作。但有些人并不这样去想问题,更不这样去看自己。他们在年龄上已迈入老年,心态却不情不愿,总是不甘,甚至以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去对抗“老年”,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瞎折腾”的恶性循环。萧成彬的晚年悲剧,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一例个案,但却带有极大的社会普遍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许多老人晚年人生真实写照的一个缩影。作者把萧成彬的悲情故事告诉人们,是给更多可能进入这种状态的人们以警策。
然而,《天黑得很慢》所以没有让人陷入悲观失望之中,盖因作者以故事中的故事,生发出了新的意蕴。这就是作品由萧成彬对钟笑漾的倾力帮衬,钟笑漾对萧成彬的全力呵护,以及由此生产的超常情感纠葛,让人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爱的力量。萧成彬在钟笑漾与私生子被男友无情抛弃,几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以与钟笑漾假结婚的方式,使钟笑漾母子得以在北京落户和立足,却为此付出了几乎是身败名裂的代价。而钟笑漾在萧成彬痛失爱女又完全无人照顾之后,就把自己的全部工作放在了照顾萧成彬上。在萧成彬罹患痴呆症之后,她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到处求医问药,甚至听从道士讲说的秘方,以喂奶的方式来唤醒毫无意识的萧成彬,可以说是为了救助萧成彬其人而逾越了人际伦常,而这终于使得萧成彬逐渐有了意识,也证明爱的力量的神奇与伟大。萧成彬与钟笑漾,有爱有情,但无关爱情,这是相互的爱护,这是彼此的倾情,它超越了男女两性的世俗范畴,是带有不是父与女、母与子又胜似父与女、母与子的复杂元素的综合情愫。因为这种情愫,萧成彬沉睡的意识被唤醒了,钟笑漾的特别努力成功了,他们也都在这一相互付出的过程中,从平凡中显出了非凡,使平淡的生活添加了色彩,让人们从中感到了情的力量,爱的能量,从而使悲剧在落幕的时候闪现出一丝亮光,让人受到了某种撞击,感到了某些温暖,这使故事的悲凉题旨得到了某种调适,也使作品富有了另外的人生意涵。
大约在2009年间,周大新创作了《预警》一作,由某机密部队作战局局长不知不觉地被情报分子所利用一事,既向国家安全工作的防漏洞提出“预警”,也向人性弱点的不自知提出“预警”。他在近10年之后写作这部《天黑得很慢》,其实也是一种“预警”,是向步入老年的朋友“预警”。这种“预警”,因为涉及了众多已经步入老年的人们和更多即将步入老年的人们,更有现实性的力量,也更具普遍性的意义。
(作者:白烨,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