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 星期六

    新疆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

    种花种菜打馕忙 铺就幸福脱贫路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7日 04版)

        在新疆伊宁县,街道两旁的绿化带种满了各色花卉;乡间村口,大大小小的打馕作坊一派热火朝天。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却都和一件事情相关——脱贫攻坚。

        “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扶贫就要摸索出适合地方实际情况的经验和做法,才能落实好精准扶贫。”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党委副书记刘锦德说。

    花卉加蔬菜 绿色田园生机浓

        在赴任愉群翁乡之前,刘锦德曾在另一个乡工作过。有件事让刘锦德至今印象很深:他接触过一位村民,儿子在城里打工,成家后把孩子交由他带。眼见孙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急需用钱,儿子却不愿意给钱,老两口只得自己筹款。“按理来说他们家的经济情况,人均收入已经超过贫困线了,但实际情况却是为几百元犯难。”

        从那时起,刘锦德注意到了边缘贫困的问题,也认识到了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就是要针对弱势群体的现状精准施策。”正巧当时他主抓环保工作,有绿化环境整治的10万元资金。“我就在想,与其请施工队,为何不让贫困户来挣这个钱?一开始大家热情不高,我就一周给他们结一次账,还让农业方面的专家来给大家做种花、育苗方面的培训,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19个贫困户和四五十个边缘贫困户成了这支队伍的主要组成人员。刘锦德更是想方设法争取到了县里的绿化款项,村民以合作社的形式提供政府购买的服务,这样100多万元的绿化专款全用在了脱贫攻坚上。在这种思路的带领下,伊宁县的绿化带、景观带、大小街心公园的花卉全部由贫困户培育并现场栽种。

        刘锦德调任愉群翁回族乡后,由于绿化款项有限,实在难以顾及全部贫困户。他说:“这个乡的人口是之前那个乡的10倍,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之前的还要低,贫困发生率也高一些,所以基数太大了。于是我们想,那就花和菜一起种,种的菜用来供应县的宾馆、机关、学校餐厅,也是定向供应的模式。”

        “花卉+蔬菜”的扶贫幸福田园诞生了。乡里买了41万株菜苗,给贫困户发放,第一梯队投入了9万元,已经陆续有收成,6月中旬要将40多万元全部兑付。

        托乎其圩孜村66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院里种了接近1亩的菜。他坦言,以前都是种着自己吃,这是第一次有了销路。“种菜乡里提供苗,我一分钱没花。我种了茄子、辣椒、大蒜,可以自己吃,也省下了买菜钱。我去年还种了花,花苗育栽总共挣了400多元呢。”

        村里有一处驻村干部统一管理的花圃,里面的矮牵牛、串串红已经开花。现场的自动喷淋设备、棚架一个不差。在这里工作的吐尔洪那伊·沙塔尔说:“我就住在不远处,干了10天,第一次的500元已经结了,预计总共能挣1000块钱呢。”

        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员说,来这里的都是本村村民,“刚开始十几个,现在越来越多了。”村民马孝珍也表示,她在自家院里种了半亩地,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在花圃里劳作近一周,挣了370元。“关于技术问题,我们让下沉干部参与蔬菜、花卉的管理,让贫困户没有后顾之忧。”刘锦德说。

    打馕一起卖 集体作坊工作忙

        说起创办打馕作坊的想法,刘锦德说:“之前注意到村里人打馕,但都在自己家,卫生条件不好。我们在村里统一建馕坑、盖板房,设备机器一次性提供。打出的馕能卖掉最好,卖不掉让贫困户自己吃也成。刚开始每天打200个馕,后来我们去伊宁市联系到了销路,每天有2000个馕的供应量,这一份订单就是5800元呢。我们现在的作坊已经拓展到了4个点。”

        一个打馕作坊有6个馕坑,每个馕坑前都有一位年轻力壮的师傅在打馕,负责原料加工的则是一些妇女,架子上刚出炉的馕带着热气,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仅这个打馕点一天就能出馕1800个左右,两批人员轮流倒班,20多人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刘锦德表示,等到上愉群翁村、斯拉木于孜村、阿拉推村、买买亚尔村、托乎其于孜村和托库孜塔拉村6个村的打馕工坊全部建成,届时可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

        打馕作坊目前先由政府统一管理,驻村干部负责,形成规模优势后,再交由合作社或公司经营。这个打馕点已经开工近两个月,每天基本上能保证订单的供应。刘锦德介绍,他们已经注册了“黑麦婆”的商标。“今后我们还希望建一个打馕体验区,做成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既可以观摩,又可以亲自制作馕,主要是展示这里的工艺。在品尝馕之后,还可以尝到这里特色的奶茶,这样产业链就延伸了。”

        无论是在花圃还是在打馕点,人们都没有停止忙碌,一同劳作在脱贫的道路上。花香与馕香,正在让这个乡的脱贫路越走越宽阔:不仅真正的贫困户得到了帮扶,边缘贫困户也随之受惠;不仅解决了短期用工的难题,实现了老弱贫困户和妇女的就近就业,而且也使政府一次投入、贫困户多年受益。“扶贫到最后还是要对接市场,我们其实就是做了引导。”刘锦德说。

        (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见习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