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两封居民来信背后的故事

    ——上海静安区全力化解新时期信访矛盾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5日 03版)

        今年年初,上海静安区青海路44号20多名居民联名写信给南京西路街道,强烈反对街道即将对他们的住所开展拆违行动。一般来讲,拆除违法建筑只影响个别居民的利益,群众对此大多是拍手称快的,为什么这次拆违反对声如此之大?利民的好事难道会引发群体性矛盾?

        接到居民来信的街道和静安信访办立刻着人到现场了解情况。作为事发地附近南京西路有关路段的“路长”,静安区委书记安路生得知此事,迅速召集街道、房管、物业等部门实地勘察。原来,该处房屋为直管公房,被岳阳医院承租,目前共住有10户居民,大多为老人,最大的已过90岁。由于房屋并非为居住而建造,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早在50多年前,就陆续有居民在公共走道“划地盘”,从摆放灶台和饭桌,慢慢发展到自行建造厨房间和卫生间,这些违法建筑质量普遍较差,且占用大量公用通道,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但如果违法建筑被拆除,生活在此的居民势必将重新面临烧饭难、如厕难,所以发生了居民要求停止拆违的“怪现象”。

        “违法建筑一定要依法拆除,但一定要将群众的切身利益纳入考量。”几方讨论后,定下这样的工作原则。各有关部门现场办公,集思广益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不仅通过积极协调,取得岳阳医院的大力支持,将原先的药房、仓库和更衣室无偿提供给居民作为公共空间,还针对居民们在调研中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厨卫改造的“一户一策”,使这场特殊的社区大调研,最终推动形成了一套“政府投入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居民诉求合理一点”的圆满局部成套改造方案。

        征得全部居民同意后,改造施工在两个月内顺利完成,居民们欣喜地看到:公共厨房既宽敞又干净整洁,居民家中有了独用卫生间,厨卫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走廊装上了玻璃窗,既能挡灰,又能隔音和保暖;公共平台上建好了晾衣架,上面还制作了玻璃雨棚,再也不用拉绳子晾衣服了;从前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如今街道协调静安置业集团下属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维修和保洁;多年来楼道内堆积的杂物也清理一空,墙壁刷得雪白,新铺的瓷砖发亮。

        在收到居民联名投诉信的60天后,街道收到了一封同样来自青海路44号居民的联名信,只不过这次是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我们内心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政府。”

        两个月,一前一后两封居民来信,背后是上海静安用心化解新时期信访矛盾的努力。静安区有大量的老式居民住宅,辖区居民反映的问题向来以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民生问题为多。对此,静安区主动出击攻克重点难题,既维护法治权威,又保障群众利益,用真心赢得群众支持,用真情打动群众心灵,全力化解新时期、新类型的突出信访矛盾。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