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书话】
伴随思想文化的跌宕起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状况的深刻变化,以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特米哈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为标志,心理学界兴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积极心理运动,部分学者在其影响下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著名心理学家路桑斯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创造性地拓展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于2004年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并在其著作《心理资本》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心理资本的理论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和青年学生发展等领域拓展了新的视界。
显而易见,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与前辈迥然不同的机遇、挑战和竞争态势。在世界日趋扁平化的时代,他们的优势从何而来?他们如何获得成功?其关键在于慎思明辨、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择善而从,充分利用其所面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换言之,就是要为自己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积累足够的“资本”——包括知识资本、能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心理资本。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心理资本在个人成长和奋斗历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绝对优势。
许海元教授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及其教育管理》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立足国内实际、借鉴域外理论,经过数年钻研所取得的成果。该书从人才核心竞争力重要性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中国社会变革进程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入手,系统论证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与培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基于对中国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多个层面和视角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教育管理策略。该书作者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致力于实现心理资本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性转化,为建构本土化的心理资本理论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种脚踏实地、致力创新的学术取向值得嘉许。
(作者:邹放鸣,系中国矿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