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近代以来英国城市中的背靠背住宅

    作者:陆伟芳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2日 14版)

        伯明翰街拐角的背靠背住宅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近代英国的开发商们既建造上流社会豪宅和中产阶级的舒适家园,又建造适合工人家庭居住的大众住宅,其中背靠背住宅曾是英国工业城镇最为流行的工人住宅。

        顾名思义,“背靠背住宅”就是两排房子靠在一起,合用一道后墙,而且往往隔10英尺或15英尺,建造同样的背靠背住宅。这种住宅模式源于英国巴斯皇家新月和圆形广场的联排别墅。联排住宅模式是17世纪30年代从意大利引进到英国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建造一长排房子,各家各户与左邻右舍分别共用一道墙壁,构成一长排连在一起的住宅。有的依地势建成弯月形等。到18世纪,联排住宅成为当时英国城镇豪宅的主流;19世纪,联排式成为英国各大城镇普遍采用的住宅建筑模式。不过,豪宅型联排住宅外观有罗马式圆柱及美丽的装饰,而工人联排住宅则十分朴素。

        联排住宅向空间发展、节约地皮,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它通常有两层高、一开间的宽度,每层前后两间房进深,偶有地下室和阁楼。楼下靠大门一间一般称为会客室,较为宽敞;后面一间为起居室,面积较小。有些联排住宅在后面还突出一块,建有辅助用房,联排住宅的前后都有门窗。

        背靠背住宅则是对联排住宅的拙劣模仿,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联排住宅。它使用联排的概念,把住房连在一起,而且还发明了把两排房子合并成一排、合用一道后墙的做法。有人猜测,背靠背住宅最初可能是无意识产生的。在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时,在原先临街建筑物的后院里建造房子,可能是沿着院子的后墙造一排房子,门朝院里,从而建成了“单向住宅”,即后墙完全是一面实墙,没有进出的门,也没有窗户。受这种思路的启发,若想更节约地皮、建更多的住宅单元、容纳更多的住户,就把单向住宅与联排模式结合起来,演变出了背靠背住宅。

        这样,背靠背住宅的进深只剩下了一间,背面建筑另一排同样的房子,两者共用一道后墙,如同在一道围墙的两边都建造了住房一样。由于背靠背住宅只有一间房的进深,没有后门、没有后窗,也没有地方布置厕所,所以只能隔几户在底层建造一个公用厕所,厕所上方就是居民的住房。住在后面一排的住户,大门开在背面,所以只能从类似于门洞的入口进去。

        背靠背住宅能在有限空间内建造最大数量的住宅,容纳最大数量的居住人口,尤其是大量进城打工的新移民和年轻人,因此成为工业化时期英国最典型的工人住房模式。在当时大城市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大量背靠背住宅在工业城市建筑起来,如北部和中部的伯明翰、谢菲尔德、诺丁汉、利物浦、利兹等,南部的伦敦、布里斯托尔、雷丁等,并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给工人。

        背靠背住宅是优是劣?支持者声称背靠背住宅经济实惠,认为这种住房临街的墙面少,只有前门一面墙壁面对外部空间,因此保暖效果好,可以节省工人家庭冬季的取暖费用。而批评者则认为,背靠背住宅不能通风,不利于健康,居民容易得病。相关数据表明,背靠背住宅与通风住宅的区域相比,死亡率较高,婴儿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更短。

        到19世纪中下叶,背靠背住宅不利于健康的观念逐渐被大众接受,政府开始采取零星的干预措施。利物浦早在1861年就禁止建造背靠背住宅,布拉德福德限制背靠背住宅联排数目为2对4户。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所有住宅必须是通风的,规定住宅后面必须有开敞空间。到19世纪80年代,“确保我们呼吸的空气清洁日益被看成是卫生的根本原则,在应用该原则时,不仅保持空气不受到废弃物积聚的污染,而且住宅应该确保内部通风,以及外部围绕其的空气自由流动”。

        从此,大多数城市基本不再新建背靠背住宅。不过立法并未起到强制性作用,各地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援引该法,利兹便选择不实施,业已审批的背靠背住宅建设计划继续推进。按照1899年的数据,利兹每年新建住宅中有72%是背靠背的,这个比例几乎保持几十年不变。虽然1907年议会立法明确禁止建造背靠背住宅,但实际建设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

        到20世纪,英国政府不仅禁止新建背靠背住宅,而且想方设法在全国范围内根除现存的背靠背住宅。到世纪末,背靠背住宅在英国基本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启了住宅开发工程,尤其是为退伍士兵建造“英雄的家园”,建造了大规模的市政公租房。大片背靠背住宅构成的贫民窟区域,被各城镇议会的贫民窟拆迁工程清理。在20年代大规模拆除工作中,仅利兹市议会就花了100万英镑拆迁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闪电战中,德国对英国工业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战后英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贫民窟拆迁工作,从1931年到1946年,伯明翰的背靠背住宅从4万户减少到了2.9万户。全国性的贫民窟拆除工作持续到60至70年代。到80年代,英国大多数城镇的背靠背住宅已经消失。利兹留存下来的背靠背住宅也进行了现代化改善,安装了电灯、中央供暖和室内卫浴厕所,成为一种紧凑的、容易打理的家园。

        被拆迁的背靠背住宅居民,被安置到市议会兴建的市政公租房里。例如,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的贫民窟住宅几乎全部被拆除,居民被安置到新的市议会住宅和公寓,也有的被安置到郊区的新住宅小区,如城堡谷的住宅小区。伦敦除了原地安置外,还新建了许多工人住宅区。

        随着20世纪的住房改造及市政公租房的建设,英国城市中大多数背靠背住宅已经成为历史,一些城市留下的贫民窟零星住宅转换为住房博物馆。2004年9月26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背靠背住宅卷土重来?》的文章,讲述了国民托管组织恢复伯明翰最后的背靠背住宅,按19世纪的模样来布置,把它们作为“活历史”博物馆。

        (作者:陆伟芳,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中心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西方城市史》[17ZDA229]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