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扫毒“金三角”,我们在行动

    作者:本报记者 马勇幼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02日 12版)

        6月26日,缅甸执法部门焚烧了价值1.87亿美元的毒品。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特别关注】

        “金三角”,这个早已被国人熟知的地名,这个在影视作品无数次出现的神秘地域,这个被各国禁毒机构深恶痛绝合力围剿的世界级“毒源”,其实名字仅源于泰国政府在缅甸、老挝、泰国三国交界点竖立的一座刻有“金三角”字样的牌坊。从严格意义上讲,“金三角”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没有边界,没有具体面积,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这块层峦叠嶂的中南半岛腹地依然交通闭塞,多数地方杳无人烟,保持着热带雨林的原始状态。

        回望“金三角”的历史,用臭名昭著来形容它一点不为过。曾经,“金三角”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海洛因类毒品产地,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鸦片2650吨至2800吨,年产海洛因约200吨左右。“金三角”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毫无悬念地占据着世界头号毒品生产基地的称号。据资料显示,“金三角”的老百姓有种植罂粟的历史传统,由于历代王朝和政府都曾禁毒,使得该地区的毒品产量一直不高,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受利益驱使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提炼、销售技术,并对鸦片进行大规模收购,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出现了第一个鸦片生产高潮,接着出现60年代的“黄金时代”,产量从数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随后,在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推波助澜下,“金三角”的毒品产量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发展到80年代初,产量已达700吨左右,1988年增至1200吨,1989年再翻一番达2400吨,1991年已突破3000吨大关。“金三角”地区的海洛因加工厂也如雨后春笋,大大小小的工厂中,多国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操控着最先进机器设备忘我工作。由于“金三角”地区的鸦片质量上乘,加工技术先进,这里出产的“东南亚海洛因”也成为高质量海洛因的专用名词,行销世界各地。

    “金三角”的“毒霸”地位依然牢固

        随着各国政府,尤其是“金三角”周边国家的大力打击、通力合作和推广“毒品替代种植”,目前该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正逐年减少。以泰国为例,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原先种植罂粟的山民开始种植咖啡、草莓、桃子、苹果等经济作物,由于这些经济作物的收益不亚于罂粟,因此山民纷纷铲除罂粟改种经济作物,政府还帮助山民开拓销售渠道。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统计,30年前泰国境内的罂粟种植面积超过10万莱(1莱等于1600平方米),而到今年,泰国的罂粟种植面积已经只剩600莱,不到以前的百分之一,且多为山民偷偷种植用于止痛。

        罂粟种植面积的减少,让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产量不断萎缩,但这并没有带来整个毒品产业的“萧条”,传统毒品的空缺迅速被新型化学合成毒品填补和强化。据泰国禁毒委员会秘书长司霖亚介绍,目前“金三角”地区出产的毒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毒品作物,比如罂粟,它可以提炼成为海洛因;另一类是合成毒品,比如安非他明类毒品,可以制成冰毒片剂。目前最让人担忧的是化学物质制作合成易制毒化学品,再加工成安非他明类毒品。“金三角”地区流入泰国的毒品中,传播最广、民众吸食最多的毒品就是安非他明类的毒品片剂。司霖亚向记者展示的最新统计表明,自2017年10月1日至今年6月18日,泰国各部门共查获安非他明类毒品2.03亿颗,同比增长60%以上。司霖亚说:“在所有流入泰国境内的毒品中,至少有80%源自金三角地区。”在打击毒品过程中,有时候一次就能缴获1000多万颗安非他明类毒品。

    多国合力围剿“金三角”

        “金三角”地理位置独特,“金三角”的毒品向南可进入泰国,向北可进入中国,向东可进入老挝,向西可进入孟加拉国。在打击毒品犯罪中,各国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毒品生产基地远在国外无能为力,难以摧毁;有关国家管控能力差,贩卖渠道无法切断;新型毒品生产速度快、生产场地便于转移,仅凭一方之力难以围堵。只有依靠周边国家以及该地区更多国家的合作,形成合力,才是解决“金三角”毒品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成为“金三角”地区周边国家的共识。

        在泰国清迈府泰国禁毒委员会“第五区”办公室办公大院内,一座飘扬着泰、中、缅、老、越、柬六国国旗的崭新小楼与众不同,楼前“安全湄公河合作中心”的牌子更引人注目,它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禁毒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距离“金三角”地区最近的多国联合缉毒指挥协调中心。该中心源于中方在2013年提倡启动的中老缅泰湄公河“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2015年该行动机制邀请柬埔寨、越南两国,奠定了中心成立的坚实基础。自2017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以来,该中心已经成为国际执法安全合作的新典范,成为打击“金三角”毒品犯罪的又一利器。

        司霖亚表示,安全湄公河合作中心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六国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通过中方侦查、缅方采取行动,在掸邦景栋一次就查获630万粒摇头丸。此外,中缅老三国共同行动,摧毁了数个毒品生产厂、捣毁了生产设备。通过六国合作,禁毒部门对“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贩卖情况掌握得更清晰,各国采取的打击毒品行动取得更大成效。2016年,六国开展第二阶段“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中,在短短三个月内,就破获毒品案件6476起,缴获各类毒品12.7吨。

    中国是遏制毒瘤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中国正积极引领、不断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机制,参与建立和完善了“东盟+中国禁毒合作”机制等多边禁毒合作机制。近20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在“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遥感监测和替代种植工作,为缅甸和老挝北部传统罂粟种植区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和产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援助,累计投入16亿元,目前实施替代种植面积已达350万亩,有效减少了这些地区对毒品经济的依赖程度。

        中国倡议成立的“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受到了次区域各国高度肯定,根据六国达成的共识,中国于今年5月-7月承办2018年“平安航道”联合扫毒行动,六国的禁毒联络员已进驻设在景洪的协调指挥中心,将深入开展毒品情报线索交流和毒品案件协作,同步指挥在各自国家确定的行动区域内开展缉毒行动,提升各国执法合作和打击本区域跨国毒品犯罪的能力与水平。

        (本报曼谷7月1日电 本报驻曼谷记者 马勇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