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儿葵花,洪水中获救后被收养,她和农村哑巴男孩儿青铜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贫穷的生活,一起感受苦难背后的甘甜……近年来,我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温暖了万千儿童的心灵。
日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联合策划出品的大型同名儿童剧《青铜葵花》在南京成功首演,在当地引发了一阵强劲的观剧热潮。
思想性和观赏性集于一体
“女孩葵花和男孩青铜的身上有太多当今孩子所缺失的品质,这次带孩子过来,收获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在南京市荔枝大剧院,刚观完剧的市民王娟带着三年级的儿子在台下等待与演员合影。
“这本书我之前就读过,后来推荐给了儿子。”王娟告诉记者,为了让儿子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每一本书都经过了自己的精心挑选,《青铜葵花》也不例外。今年5月,得知《青铜葵花》同名儿童剧即将上映,王娟早早地订了票。“原著上有些儿子不太理解的地方,在剧里一下就看明白了,阅读的效果也得到了巩固!”王娟笑着说。
优秀的儿童剧不仅要给孩子们带去乐趣,更主要的是寓教于乐,使孩子在观剧中受到思想的启迪。作为该剧主角“葵花”的扮演者,杨晓蒙对此深有体会。“女孩子葵花身上的坚强品质让我感动,怎样把它巧妙地和孩子心理结合起来,我认为才是演好这个角色的精髓。”
为此,从导演到演员,剧组投入了大量精力。该剧导演胡一飞介绍,以往的儿童剧中很少写死亡,但剧中用了很多真情实感去精心刻画。“一是观赏性,二是思想性,我们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孩子,要从小学会感恩并珍惜身边人,敢于和苦难抗争。”胡一飞说。
文学到艺术的创造性转变
去年6月,儿童剧《青铜葵花》创排工作正式启动,并由江苏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南通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等单位联合承制,常州金坛华罗庚艺术团负责演出。早在剧本改编期间,就备受读者的关注。
“读者往往对经典著作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在改编之前,一方面我们对原著进行了深度解读,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了针对读者的大量调研。”该剧主创团队成员、编剧薛梅介绍,为了给观众以全新的观剧体验,主创团队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以此达到音乐、舞蹈、戏剧的多重审美效果。此外,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也运用其中,极大地丰富了该剧的表现力。“既忠实于原著,还有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想以此给孩子最佳的审美体验。”薛梅说。
作为原著作者,作家曹文轩对该剧的改编也十分满意。曹文轩介绍,小说《青铜葵花》呈现的是“诗意的苦难”,主要向孩子传达人性的真善美,用这种苦难来培养孩子坚强勇敢、乐观豁达的心境。“这部剧是一次很有主见、很有艺术水准的精彩演绎,使《青铜葵花》实现了从文学到艺术的创造性转变。”曹文轩说。
在南京引发一阵观剧热潮后,该剧将于下半年开始在各地校园进行巡演,届时走到更多孩子身边。“文艺精品的生产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引导孩子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心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争做时代新人。”面对记者,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表示。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