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平衡、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
经济韧性,是指一国或区域经济应对风险、抵御冲击、恢复更新的能力,是经济体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以及有效治理的结果。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2014年11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风险确实有,但没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作为“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经济韧性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特征属性紧密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现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解码中国经济的韧性》一文中称,如果仅以看待本国经济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经济,而忽视决定中国经济增长走向的更深层次问题与发展大背景,必将导致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整体性误判。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韧性是动态演变的,是可以通过对经济实施有效治理而增强的。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当前,我国经济唯有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必由之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筑牢实体经济这一基石,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各类风险冲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突破口。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滞后等一系列发展困境,而这些都是直接导致经济体发展韧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形成高度韧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开放型经济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炼金石,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受外部危机、风险的冲击与传染。但是,只有通过各类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在开放经济的风雨中反复历练,不断增强管控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才能最终塑造出经济体的整体韧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根本保障。制度因素在两个方面影响经济韧性,一是经济体的“技术—产业”多样性,二是经济体受到外部冲击后培育新增长路径的能力。而增强我国经济“技术-产业”多样性、提高培育新增长路径的能力,只有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才能实现。
(作者:罗黎平,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